另外,外彙的大量增長,會步步緊逼人民幣升值,而這於國民經濟是極為不利的。首先一點是,在現有國際背景下,人民幣的升值,其實意味著中國社會財富的縮水,而且會刺激國際“熱錢”大幅度進入中國。
外彙多,增重了央行對衝工作的壓力。所謂對衝,就是同一時間買入一外幣,做買空。另外亦要沽出另一種貨幣,即沽空。理論上,買空一種貨幣和沽空一種貨幣,要銀碼一樣,才算得真正的對衝盤,否則,兩邊大小不一樣就做不到對衝的功能。
對衝在外彙市場中最為常見,著意避開單線買賣的風險。所謂單線買賣,就是看好某一種貨幣就做買空(或稱摣倉),看淡一種貨幣,就做沽空(空倉)。如果判斷正確,所獲利潤自然多;但如果判斷錯誤,損失亦會較進行對衝大。這樣做的原因,是世界外彙市場都以美元做計算單位,所有外幣的升跌都以美元作為相對的彙價。美元強,即外幣弱;外幣強,則美元弱。美元的升跌影響所有外幣的升跌。所以,若看好一種貨幣,但要減低風險,就需要同時沽出一種看淡的貨幣。買入強勢貨幣,沽出弱勢貨幣,如果估計正確,美元弱,所買入的強勢貨幣就會上升;即使估計錯誤,美元強,買入的貨幣也不會跌得太多。
業內人士指出:“外彙儲備高企,對央行來說,對衝的壓力很大,因為現在貨幣發行量已經是超規模了,外彙增加就需要發行更多的貨幣來對衝。但對中國的外彙儲備來說,現在不是要解決數量問題,而要更多關注儲備效率和結構性配置。”
當好“富翁”任重道遠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這個“富翁”如此難當,那我們不要當好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擔當這個“富翁”不是你想不想當的事,而是我國經濟發展賦予我們的偉大任務。我們不僅要當,而且要勇敢承擔,殫精竭慮把它當好。
其一,我們要用巨大的外彙儲備作武器,主動去抵禦美國的各種挑戰。在中國持有的外彙儲備中,美元資產的平均比重約為65%,換句話說,美國欠下了中國約2萬億美元的債務。所以他們一方麵逼人民幣升值,另一方麵處心積慮給中國經濟發展使絆子。最近華爾街的“大鱷”們一直在叫嚷要“做空”中國經濟,不管他們打的是什麼算盤,目的之一都是要攻擊人民幣,而如要抵禦華爾街攻擊,我們就必須有足夠的外彙儲備。
其二,既然外彙時下在國際上不好買什麼,我們則可以另辟蹊徑,將外彙使用開辟他途。比如,可以考慮用這些外彙儲備設立某種“共同貨幣基金”,如“金磚國家共同貨幣基金”、“上海合作組織共同貨幣基金”、“中非合作共同貨幣基金”。主要由中方出資建立的這些基金,可以為各成員國抵禦國際金融動蕩導致的風險提供必要支持,也便利中國與各成員國加強資源、能源等經濟合作。同時,外彙管理部門可進一步拓寬外彙儲備的投資渠道,加強對外部資本市場的投資,包括境外股權類投資以及非金融領域的大宗商品類投資等。在推動外彙資產多元化配置的同時,我們還要鼓勵企業和老百姓持有和投資外彙,這樣就可以緩解外彙儲備集中於國家的壓力,通過不增加國內貨幣投放,收回國內過多的流動性,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
其三,努力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首先要改變信貸投向結構,大力開發中小企業和個人信貸市場。通過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規範金融生態秩序,強化社會信用體係建設,建立以保護債權為中心的規範有序的社會法律和信用環境,消化中國持續增長的國民儲蓄。二是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調整金融市場結構。鼓勵合規資金進入股票等資本市場,鼓勵和擴大企業通過發債方式籌措資金,培養機構投資者,使之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導力量。建立統一的全國債券市場、多元化的市場風險配置機製,有效配置金融資源。三是鼓勵、支持銀行業的產品創新,調整金融產品結構,疏導流動性。要拓展商業銀行的運作空間,發展貨幣市場基金,發展包括資產證券化、以債券為基礎的衍生工具以及多種組合的利率、彙率產品和債券品種係列等新產品,發展公司和私人理財增值服務,發展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外的理財托管產品,逐漸改變商業銀行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