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
作者:夏雨
1932年6月6日,上海圓明園路1號熱鬧非凡,近代上海銀行業一個重要的金融服務機構——中國征信所成立了。作為近代中國銀行業第一個專業征信機構,其主要活動是為會員製銀行及其他信用調查委托者提供信用調查業務。
中國征信所是第一個由中國人創辦的專業征信機構,它的成立與發生在天津的一樁金融詐騙案有密切的關係,正是由於天津金融詐騙案的發生,才促成中國征信所的成立。
20世紀初期發生的天津金融詐騙案,主要是經理祁礽奚利用協和貿易公司騙取各大銀行借款,最後由於協和貿易公司破產,導致天津金融危機的發生。
協和貿易公司注冊成立於1918年,是由出身洋行和華商貿易行業的李組才、丁懋英、祁礽奚等以7000元資金注冊。始建之初,該公司主要經營進出口業務。後來隨著環境的變化,外商洋行勢力大舉進軍天津市場,市場競爭加劇,獲利更加困難。在此情況下,祁礽奚開始改變經營思路,以投機方式維持生存。祁礽奚在經營過程中冒險投機,故風險也加大,僅1926年一筆出口美國花生的貿易生意,協和貿易公司就受到重大損失。山東花生因為水分多不合乎出口標準,天津外商公司不接受花生的保險。後由於花生途中發熱變質,所運花生全部損失。此後祁礽奚承做的桐油等出口貿易貨品,也都以失敗而告終。協和貿易公司虧損巨大,不得不想方設法再向銀行借款。
民國時期的銀行放款比較重視抵押擔保,目的就是為了降低信用風險,銀行倉庫的倉單或堆棧棧單往往成為放款抵押的對象。祁礽奚作為熟諳信用擔保的行家,當然知道怎樣利用倉單或棧單進行詐騙。他與美國人合夥開設瑞通洋行。實際上,瑞通洋行隻是一個皮包公司,所存貨物連具體數目都沒有。協和貿易公司隻是利用瑞通洋行開出的假棧單向銀行騙取借款。
1928年秋的一個星期六下午,有一個客戶向“協和”提取1萬元現金存款。“協和”像往常一樣,開給對方一張由中國實業銀行貼兌的支票。客戶到中國實業銀行支取時,結果被拒付。客戶重返“協和”,被告知要重新開一張支票給他。按照金融界舊例,星期六下午1時半即停止對外營業,如果要兌現支票的話要等到星期一。在這種情況下,客戶堅持隻要現款。然而,已被掏空了的“協和”,當時卻怎麼也拿不出現金來。這一消息泄露出去之後,協和貿易公司的信用一落千丈。債權人紛紛前來討債,協和貿易公司因此破產。此事便成為當時震驚全國的天津金融詐騙案。
一些銀行因為受到天津金融詐騙案影響,銀行信用相繼遭到損害,於是導致天津中原銀行和德華銀行、中法銀行、遠東銀行的華賬房及六家錢莊倒閉,中南銀行、金城銀行、鹽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天津分行、浙江興業銀行、新華銀行、中國實業銀行、上海銀行、大陸銀行等受騙而遭受損失。外國在華銀行機構中,中美合辦中華懋業銀行、美商花旗銀行、英商彙豐銀行、麥加利銀行、法商法華銀行、比商華比銀行、日商橫濱正金銀行等受騙。受損銀行中,中南銀行放貸220萬元、中原銀行放貸200萬元、中美合辦中華懋業銀行放貸130萬元、中國銀行天津分行放貸30多萬元,德華、中法、遠東三家銀行華賬房各10多萬元,數家錢莊放貸30多萬元。這些銀行、錢莊的錢最終都打了水漂。
天津金融詐騙案的發生,在金融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天津市各大銀行陷入嚴重的金融危機中,市民對銀行喪失了基本的信任。由於上海各大銀行在天津開設有分行,分行所受損失最後得到上海市各大銀行總行的救助,最後才使得天津金融業不致整體垮台。
當時上海金融界著名銀行家資耀華在其回憶錄中寫道:“上海金融界有鑒於此,深深感到金融界曆來互相保密並非好事,應當有一個從事經濟金融信息谘詢機構,互通聲氣,互相補益。”受到天津金融詐騙案的影響,上海乃至全國銀行界充分認識到銀行間聯合開展信用調查的重要性。於是眾銀行開會協商,決定於1932年6月6日成立中國征信所。由於中國征信所為銀行間聯合征信機構,銀行之間信息溝通對於防範信用風險具有重要的作用,可大大減少類似天津金融詐騙案這麼重大影響的案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