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息披露與投資者保護
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質量直接影響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因此與會學者對信息披露與投資者保護進行了研究。南開大學楊忠海博士突破性的將管理層動機、盈餘管理方式及投資者情緒納入一個框架進行整體研究,分析了管理層動機對真實盈餘管理及盈餘管理方式的影響,以及真實盈餘管理及盈餘管理方式對投資者情緒的影響。黑龍江大學的靳利軍博士認為,對於管理層動機與真實盈餘管理少有研究,該文具有創新性;管理層動機對盈餘管理方式的選擇也鮮有研究文獻,該文具有創新性;但是對於真實盈餘的衡量與選擇是否合理存在質疑。
當前低碳經濟與碳交易市場的發展促使各界關注碳信息披露。國際上的碳披露項目(CDP)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提供了碳風險、核算、管理與治理等信息,有利於做出更好的經濟決策。西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敬采雲教授對碳信息披露的模式構建與實現路徑進行研究,在借鑒CDP的基礎上,分析目前碳信息披露的現狀,構建我國的包括碳信息披露內容與形式的碳信息披露模式,從企業、政府、企業利益相關者以及市場的角度探索碳信息披露模式的實現路徑,促進我國碳信息披露模式的形成與發展。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王芳博士研究擔保方式、獨立審計與債券市場投資者保護,認為擔保和審計均有利於緩解債券發行人和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債券巿場投資者保護機製的重要構成。實證結果表明,取消強製擔保以後的債券市場對高質量審計的需求顯著增加。這表明當債券缺乏擔保而導致違約風險上升時,獨立審計能夠作為一種有效的替代機製,發揮對債券投資者的保護作用。此外,關聯方擔保和企業互保與審計質量正相關,銀行擔保、抵押擔保和同一地區企業擔保與審計質量負相關。東北財經大學的傅榮教授認為,該文對於“高質量審計”界定依據的說服力還需進一步說明,文章的邏輯關係需進一步加強。
吉林大學趙宇恒副教授基於行為金融視角,結合我國特殊的製度背景,以滬深兩市2006-2011年上市公司為樣本,考察高管激勵對公司風險的影響,並進一步從財務政策角度探究高管激勵對公司風險的影響機理。黑龍江大學的孫永軍博士認為,該文針對高管激勵的有效性與公司風險的規避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但部分因素的關係存在矛盾、依據不足,控製變量考慮不足。
四、內部控製
內部控製是近年來國內外監督部門、實務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與前沿問題。孫蘭蘭基於COSO《企業風險管理——整體框架》,對管理理論對內部控製理論的支持進行了研究。認為置於管理學大框架下的內部控製理論研究將成為內部控製理論發展的必然趨勢。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的蔡晶晶以我國A股上市公司2006年-2011年的麵板數據為基礎,檢驗了內部控製質量對於高管隱性薪酬的治理效應。經驗結果表明:高質量的內部控製可以有效抑製高管的隱性薪酬,可以降低高管的在職消費行為。而且這種抑製關係在民營企業中更為明顯。研究結果對相關主管部門及監管機構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2010年,COSO委員會宣布對《內部控製——整合框架》進行修訂,勢必對世界各國的內部控製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福州大學管理學院的李雅虹對新IC-IF與我國《企業內部控製基本規範》進行比較,以期為我國企業內部控製相關規定的製定提供一定的建議。
企業的個性化特征決定了為保證企業特定目標實現的控製體係不可能千篇一律。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的王竹泉教授對企業控製體係構建的邏輯起點進行分析,以利益相關者集體選擇的企業觀為理論基礎,圍繞企業目標實現,區分企業契約和交易契約兩類活動,劃定內、外部利益相關者兩大主體,在確定企業控製體係不同層麵製度安排主體的前提下,討論不同的製度設計主體所共同麵對的企業控製體係邏輯起點問題。
傳統項目的風險一般始於項目立項階段,項目的風險控製在立項階段顯得尤為重要。深圳市會計學會的周明會計師對信息化項目立項階段風險控製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予以分析,提出該階段風險控製內容、流程,設置主要風險關鍵控製點,並針對信息化項目的質量、進度、投資成本、變更控製進行探究,從而對信息化項目立項階段風險采取措施。
中國會計學會會員張曉濤通過財務管控三大模式的比較分析,借助相關基礎理論闡述財務管控模式選擇的現實影響因素,發揮集團戰略管控本質優勢,推動集團可持續發展。
此次會議對會計基礎理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對於提升我國基礎會計理論研究水平、促進我國會計繁榮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