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基礎理論及其應用的探討
學術交流
作者:穀豐 張林
國際化經營、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金融工具的創新給會計基礎理論研究帶來許多新的問題,我國企業必須放眼全球,整合會計基礎理論與方法,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由中國會計學會主辦、哈爾濱商業大學會計學院承辦的“中國會計學會會計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2013年學術研討會”於2013年5月20日在哈爾濱召開。來自學術界與實務界的專家和學者分別從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公允價值、信息披露與投資者保護、內部控製等領域開展深入的學術交流與研討。下麵結合本屆研討會的論文和主要觀點予以綜述。
一、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
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洶湧的21世紀,會計作為國際商業語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會計基礎理論和相關問題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在本屆年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對會計基礎理論進行了探討。北京交通大學的李玉菊副教授運用企業資源理論從會計學角度對企業資源進行了界定和分類,對企業資源、資產和能力的相互關係及資源價值構成進行了剖析。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的左箭基於IASC和FASB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研究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對會計信息質量的三個基本特征相關性、可靠性和如實反映進行了研究,探討了將可靠性修改為如實反映的效果,對比IASC和FASB規定提出了我國在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方麵存在的問題,並且提出了完善的建議。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會計係的劉宜鴻通過對我國企業會計要素的設置進行分析,指出了我國會計要素設置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建議。吉林大學的韓麗榮教授對財務報表審計目標、審計獨立性的概念以及審計證據等基礎理論在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新變化進行了探索。此外,實務界的代表對商品價值係統經濟與會計基礎理論的結合進行了研究。
二、公允價值
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金融工具的創新,會計的計量方麵出現許多新問題,公允價值計量在計量屬性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發展趨勢,但是其理論研究和經濟學意義還有待探討。廈門大學的曲曉輝教授希望建立公允價值指數及其平台,提出了公允價值指數的設計思路,探討了公允價值指數平台建設的難點及對策,以期對經濟學和會計計量理論的發展有所貢獻。
複旦大學的肖迪博士選取我國的銀行業作為樣本,對公允價值、盈餘持續性和價值相關性進行研究,檢驗公允價值對財務業績和經濟後果的影響,認為公允價值將繼續在準則中應用。上海大學的任永平教授對該文結構的嚴密性、數據的選取提出了需進一步完善的建議。
廈門大學的林卉博士對於公允價值計量的經濟後果性與企業選擇進行研究,考察了公允價值的應用現狀和《企業會計準則第×號——公允價值計量(征求意見稿)》預期對企業產生的影響,從利益分析的角度,挖掘企業在意見稿下的行為動因,從而預測企業可能的行動及其帶來的財務影響,為準則的改進與後續應用指南的推出提供參考意見。北京交通大學的馬忠教授認為,該文的研究結論對完善公允價值準則提供了來自實務界的參考信息,希望能在問卷調查法的基礎上結合案例分析,進一步剖析關鍵問題。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周瑋博士從債務融資的視角出發,考察了我國現行製度環境下,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計量可能帶來的經濟影響。中國海洋大學的王竹泉教授認為,由於該文數據選擇周期很長,如何消除係統性因素對企業獲取貸款能力以及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還有待商榷。
中國人民大學的孫富山博士研究增值稅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影響及對策,揭示中國現行會計處理中的公允價值與會計準則中的公允價值,在是否包含增值稅的問題上存在內涵不一致的現象,提出增值稅及其會計處理對於公允價值計量有深刻影響。
會計作為一個計量投入與產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工具,促進社會經濟資源有效率配置的基礎是會計盈餘信息的真實性。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任世馳副教授對曆史成本會計、公允價值會計與資源配置悖論進行研究,認為曆史成本會計和公允價值會計在引導社會經濟資源實現有效率配置方麵都存在缺陷。從曆史成本會計向公允價值會計的演進,以及會計盈餘信息如何才能引導社會資源有效率配置來看,會計的真實性應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賬麵價值與現行市價一致;二是現行市價與資產內在價值一致。
張鳳元博士對於上市公司公允價值計量應用效果進行實證檢驗,文章基於中國2007-2010年滬深兩市283家上市公司4年共16個季度數據為研究對象,通過麵板數據,建立拓展的價格模型與收益模型,通過公允價值計量的兩個替代變量“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淨額”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來實證檢驗上市公司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效果,從而得出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淨額”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具有價值相關性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