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羽化”後的王羽佳:想不起三年前的自己(1 / 2)

“羽化”後的王羽佳:想不起三年前的自己

訪談

作者:胡越菲

“羽化”,是王羽佳2010年在DG旗下出的一張唱片《轉變》(Transformation)的中國台灣譯名,她坦言自己更喜歡這個名字,因為其中既有羽佳的“羽”字,又有更上一層新境界的升華含義。

三年來,王羽佳從一個被媒體和樂迷盛讚的“飛指鋼琴手”,變為更加注重表現音樂的深層內涵,人們評論她駕馭鋼琴的能力時常常用到的詞彙是“震撼人心”和“超世絕倫”。2011年,她憑借與指揮大師阿巴多合作的唱片《拉赫瑪尼諾夫》獲得德國回聲獎“年度新秀藝術家”,並第二次入圍格萊美“最佳器樂獨奏獎”。2012年,王羽佳與DG公司續約,並推出了新唱片《幻想曲》。

然而,當被問及自己和三年前的狀態有什麼不同時,王羽佳卻心直口快地說:“我想不起三年前的自己是什麼樣了。”麵對記者的驚訝,她又笑嘻嘻地補充道:“其實我這張新唱片的封麵照片是和上一張專輯《拉赫瑪尼諾夫》同一天拍攝的,沒想到吧,完全兩種風格哦。”

兩張唱片的封麵給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覺:一張身穿亮片上衣,頭戴一頂氈帽,透露出些許狂野的氣息;另一張則穿著紅色長裙,嫻靜地坐於鋼琴上,身後還有一對黑色的羽毛翅膀,宛若真正的“羽化”……

王羽佳是一個愛笑的女孩,人還沒到,遠遠就聽見她爽朗的笑聲,采訪過程中更是笑聲不斷,感染了身邊的所有人。采訪安排在上午,電視台的采訪先開始,王羽佳穿著黑色抹胸短裙,一頭俏麗的短發,顯得青春逼人。也許因為巡演日程緊張,王羽佳似乎還有點困倦,采訪進行了一會兒,她突然試探著問:“哎呀,我覺得今天狀態好差,你能讓攝像機先停一下嗎?”記者反問她:“你不是一直很有活力的嗎?”她想了想,沒作聲,隔了幾秒鍾便繼續自如地配合下去。

生活就是不停的“轉變”

2009年,年僅二十二歲的王羽佳與DG唱片公司簽訂了專屬合約,同年發布的首張鋼琴專輯《奏鳴曲與練習曲》被權威的英國古典音樂雜誌《留聲機》授予“年度青年藝術家”大獎,從此成為了古典樂界最熱門的焦點人物,演出足跡遍布了世界一流音樂廳。王羽佳喜歡以卷起旋風般的速度彈奏,使五光十色的音符宣泄而出,其收放自如、大氣磅礴的演奏技藝令一些苛刻的世界主流媒體也放下姿態,將幾乎所有的讚美之詞給予了她:《華盛頓郵報》將她在肯尼迪中心的獨奏音樂會稱為“讓人目瞪口呆”,《舊金山紀事報》說“她的演奏就是一把衡量鋼琴完美演釋的標尺”,《紐約時報》則評價她“以精致、敏銳的鋼琴技藝,激起了每個人內心的音樂情感”。

如今,王羽佳的演奏風格已廣為人知:既有年輕人的自然隨性和無畏想象,又充滿了成熟藝術家所具有的嚴謹與精準。她能出色地演釋高難度的曲目,對音樂有著深刻的洞察力,演奏清新別致,舞台風采優雅迷人。然而我們不難猜測,在這一切看似風光的背後,一定有著一般人想象不到的艱辛與付出。

“我住在紐約有四年了吧,但真正住的可能也就四個月,每天早晨起床時都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這就是職業音樂家的生活。”王羽佳說,雖然她住在林肯中心附近,但因為常常外出,以至於連門衛都不認識她。她十四歲那年隻身遠赴加拿大讀書,第二年又輾轉費城的柯蒂斯音樂學院,母親本來計劃來費城陪讀,但因為簽證問題未能如願,她隻能獨自完成這一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