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迎接太陽回歸的音樂節(1 / 2)

迎接太陽回歸的音樂節

聽樂記

作者:劉雪楓

愛樂者和旅行控冬天該去哪裏?我在去年此刻有了答案。轉眼一年輪回,新的一屆挪威勒羅斯冬季音樂節再次向我招手,本屆音樂節的誘人內容琳琅滿目自不待言,讓我想起了去年在那裏度過的數日時光,真是令人終生難忘。

位於挪威西北部山區的勒羅斯小城曆史算不上悠久,卻影響了歐洲十七世紀以來的曆史,古老的銅礦之鄉生產的優質銅專供歐洲王室日用與軍用,直到1972年因環境問題礦井被正式關閉。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較早的文化遺產城市,冬天的嚴寒與冰雪賦予勒羅斯全部的美麗。勒羅斯的迷人全在冬季,事實上是在春季,因為此地近北極圈,冬季的嚴寒遠遠超出人的正常承受能力,所以所謂冬天音樂節舉行的月份已是春天的三月,正是太陽光線回歸的季節。由於季節和地域的封閉性,勒羅斯冬季音樂節是我經曆的最純粹、最愜意、最溫馨、最具創意也最少商業色彩的音樂節。

2012年的音樂節曆時四天,共有二十八場正式音樂會。演出場所因地製宜,靈活多變,可謂遍地開花,樂音處處,小城的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音樂氛圍。

我是音樂節開幕的前夜抵達勒羅斯的,從奧斯陸乘火車北上,中間在哈瑪(Hamar)換車,到勒羅斯已是深夜一點。站台上有兩位老者接站,他們是本城居民,音樂節的誌願者,駕駛自己的汽車免費為出席音樂節的賓客服務。

勒羅斯酒店是本城唯一的五星級酒店,幾乎所有的音樂家都下榻此處,它最大的優越性便是可以和音樂家做幾天鄰居,共進早餐,還可隨時享受他們的即興演奏。因為有兩個音樂廳在酒店內,嚴寒的夜晚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到音樂會,特別是往往要演到後半夜的夜場音樂會,住在這裏就太方便了。

音樂節開幕當天,先有兩場為讚助商安排的特殊音樂會,分別於下午一點和三點在一家名為Frost的時裝店和勒羅斯銀行舉行,前者由Engegard四重奏演奏海頓和普契尼的作品,後者由匈牙利雙胞胎吉他二重奏卡托納兄弟演奏莫紮特、格拉納多斯和斯卡拉蒂的作品。銀行的音樂會是在一個比較規整的大廳裏,出席的觀眾穿戴還算正式,而在時裝店的音樂會則出乎意料地隨意,隻是在售貨區騰出一個不大的空間擺上四把椅子,觀眾散亂地坐在衣架之間和木質樓梯上下,現場氣氛溫暖宜人,再加上音樂節主席親自主持,感覺既輕鬆自然又親和力十足。這場音樂會是免費的,所有的路人都可以進來聆聽,當然如果來得晚便擠不進來,所以服裝店窗外門口的大街上都站滿了人,琴聲和掌聲在相對局促的空間裏被放大了好多倍,格外具有感染力。在這樣非正式的音樂會上,無論是弦樂四重奏還是吉他二重奏,應該說都具有相當高的演奏水準,他們這樣的登場方式使我一下子就領悟了這個音樂節的理念訴求:音樂家在不降低藝術標準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拉近和每一位受眾的距離,他們之間不是演奏與欣賞的關係,而是在感受一樣的心靈、一樣的呼吸的一種共生共享的狀態。

開幕式演出於晚上六點在勒羅斯教堂舉行,這座被譽為“礦產之鄉驕傲”的美麗石板教堂重建於1784年,其前身是一座木板教堂,它的身影經常出現在挪威的旅遊書刊上,所以非常熟悉。教堂裏座位不多,出席的觀眾包括來自奧斯陸的政府官員及社會名流,比如最近上任的文化部長以及勒羅斯所在省的省長等。音樂會由挪威德高望重的音樂學家埃靈·達爾先生主持,他是國際頭號格裏格專家,卑爾根音樂節的藝術總監。我和他相識於2010年4月的梅紐因小提琴比賽,在卑爾根期間他親自駕車帶我參觀格裏格故居,這是我倍感榮幸的經曆。開幕式音樂會的主題是“斯拉夫幻想曲”,由鋼琴家艾斯帕(Tor Espen Aspaas)演奏拉赫瑪尼諾夫、斯克裏亞賓的《前奏曲》,小提琴家索森(Marianne Thorsen)演奏勃拉姆斯的《C小調奏鳴曲》,小號家安東森(Ole Edvard Antonsen)和鋼琴家普拉格(Wolfgang Plagge)演奏卡爾·霍恩的《斯拉夫幻想曲》,捷克女高音庫策諾娃(Adriana Kucerova)演唱柴科夫斯基的四首藝術歌曲等。音樂會的重頭戲是鋼琴家普拉格為男中音、小號、大提琴及鋼琴創作的《Bergmannslampe》,歌詞采用法克貝戈(Johan Falkberget)的詩。壓軸曲目是德沃夏克的《A大調鋼琴與弦樂五重奏》,五位音樂家無不鼎鼎大名,其中包括大提琴家瑟登(Torleif Thedeen)。教堂的音響效果特別溫暖通透,氣氛自然,其樂融融。很顯然,這些本土音樂家是音樂節的常客,他們與大多數觀眾相熟,所以無論台上還是台下,都有心領神會的交流,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逝,樂音滲入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