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羅伯特·舒曼:浪漫主義飽受折磨的天才(1 / 3)

羅伯特·舒曼:浪漫主義飽受折磨的天才

樂海博覽

作者:駱惠敏

人們對於舒曼與他的妻子克拉拉的愛情、他與勃拉姆斯的友情以及他在精神病院度過生命最後時光的過分關注,常常遮蓋了舒曼作為一名作曲家的光芒。

即使到了今天,羅伯特·舒曼在德國安德尼希(Endenich)的精神病院去世後的一百五十多年,關於他藝術本質的新鮮觀點仍然層出不窮。他與鋼琴家克拉拉·維克的婚姻占據了他生平描述的大部分篇章,而他精神上的疾病同樣扮演了一個讓人震驚的角色。然而,舒曼並不僅僅是一個狂暴的天才,他是一個高瞻遠矚的知識分子,運用一支與他音樂同樣敏銳的文學之筆,來擁護年輕的作曲家,尤其是勃拉姆斯,並幫助韋伯、肖邦等人建立了聲譽。他致力於引起人們在文學和音樂上的思考,他是一位經常被誤解的獨一無二的音樂家。

舒曼1810年出生於德國薩克森州的茨維考(Zwickau),是一個書商的兒子。雖然早年學過法律,並且曾在寫作與作曲之間徘徊不定,他最終決定成為一名音樂家。舒曼住在他的鋼琴老師弗雷德裏希·維克位於萊比錫的家裏,就是在那兒他遇見了維克的小女兒克拉拉,一個神童鋼琴家。不久以後,舒曼的手部遭到了損傷——據一些人說是因為他製造了一種神奇的裝置來增強手指的獨立性而導致的後果,另一些人則說是他為了治療梅毒引起汞中毒而造成的副作用。不管怎麼樣,舒曼已經不可能成為一名鋼琴演奏家了。

當克拉拉年紀還小時,舒曼曾經迷戀過一個名叫埃內斯汀·馮·弗裏肯(Ernestine von Fricken)的女孩,在鋼琴套曲《狂歡節》中,他用音樂把她塑造成“埃斯特拉”( Estrella)的形象。但隨著克拉拉逐漸長大,她與舒曼私定終身。我們不能責怪克拉拉的父親維克反對他們倆的結合,因為對於一個寶貴的音樂神童來說,以生活放蕩而出名的舒曼並不是一個合適的丈夫人選。維克盡了一切努力來阻止他們倆的婚事,卻無濟於事。克拉拉的形象持續不斷地出現在舒曼的作品中,比如《G小調奏鳴曲》(“我的心為你而哭泣,你的主題以每一個可能的形式出現”,舒曼把手稿寄給克拉拉時這樣寫道),還有《幻想曲》(Op. 17)輝煌結尾時的愛情歌曲。這對戀人與克拉拉的父親維克對簿公堂,最終贏得了合法結婚的權利,並於1840年9月克拉拉二十一歲生日之前舉行了婚禮。

然而,舒曼夫婦的婚姻生活遠遠談不上是無憂無慮的。要在一幢牆壁單薄的房子裏經營兩個人的音樂事業,其壓力是巨大的,更不用說後來還陸續增添了七個孩子了。他們隻能盡可能努力地維持音樂活動,應付家庭生活。1834年,舒曼創辦了一本《新音樂雜誌》,擔任編輯工作,同時保持多產的創作勢頭,偶爾還嚐試擔任一名指揮,雖然並不成功。他畢生都在與精神分裂症作著抗爭:“隻要我依然年輕力壯,我就希望能進行創作”,他寫道,“即使有一天魔鬼不再驅使我這麼做了……”

舒曼在一段時期內對某一種音樂媒介的特別偏愛,經常被看作是一種不健康的迷戀,但它可以加深他對音樂天才式的理解力。第一個便是鋼琴音樂,他別出心裁的鋼琴套曲,比如《蝴蝶》(Papillons,Op. 2,1829-1831年)、《狂歡節》(Op. 9,1834-1835年)、《大衛同盟舞曲》(Davidsbundlertanze,Op.6,1837年)和《克萊斯勒偶記》(Kreisleriana,Op. 16,1838年),就等同於一部音樂小說,描繪了他最愛的小說家吉恩-保爾·裏希特(Jean-Paul Richter)和霍夫曼(ETA Hoffmann)的作品,其中都包含了克拉拉的代碼。舒曼虛構出來的兩個截然相反的自我在如今這個時代同樣具有典型性:弗洛列斯坦(Florestan)是外向的、熱情的、溢於言表的,尤斯比烏斯(Eusebius)則是內向的、沉靜的。在找到它們通往音樂的道路之前,這兩個人物在舒曼的音樂評論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