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海書訊
音樂書屋
作者:詹湛
《阿爾瑪·馬勒與阿諾德·勳伯格通信錄》
(Alma Mahler – Arnold Schnberg Der Briefwechsel)
德國Redidenz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作者:海德·特納(Haide Tenner)
作者海德·特納在這本書中摘選了阿爾瑪·馬勒和阿諾德·勳伯格長達四十多年間通信的一部分。阿爾瑪·馬勒一直被認為是一位具有繆斯般特質的女性,是二十世紀初維也納藝術界的奇女子,在她與古斯塔夫·馬勒十年的婚姻之後,還有過與包豪斯建築學派大師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作家維爾福(Franz Werfel)的兩段婚姻,與奧地利表現主義畫家考考斯卡(Oskar Kokoschka)的戀情也為人所知。然而,在她與作曲家勳伯格的通信中,除了溫暖的友情之外,還顯示出了她作為女資助者個性中強硬的那一麵。
阿爾瑪·馬勒和阿諾德·勳伯格之間的關係並非是一帆風順的,雙方各自心中的高傲始終是交流中的障礙之一。而在流亡美國的途中,雙方所感受到的孤獨以及由此生出的惺惺相惜也讓人動容。
這本通信錄亦可當作長達近半個世紀的、西方文化界變遷的見證。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德國音樂》
(Die deutsche Musik der Gegenwart)
德國SEVERUS出版社,2012年9月再版
作者:魯道夫·路易斯(Rudolf Louis)
乍一看,這是一本視角相當獨特的德語新書,其實它並不新,2012年10月的這一版是1909年的再版。作者魯道夫·路易斯是上個世紀初的德國音樂學者與批評家,在書中,他以翔實的資料與珍貴的照片展示了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德國音樂界的真實狀況。其中的主人公除了勃拉姆斯和胡格·沃爾夫(Hugo Wolf)這樣耳熟能詳的名字,還包括了漢斯·普菲茨納(Hans Pfitzner)、馬克斯·雷格爾(Max Reger)這樣深切影響了德國近現代音樂的作曲家,更出現了魏恩加德納(Felix Weingartner)這樣對指揮藝術作出傑出貢獻的指揮家。同時,對於一些名氣稍遜的“小眾”音樂家,比如費利克斯·莫特爾(Felix Mottl)和漢斯·索莫爾(Hans Sommer),作者路易斯也沒有吝惜篇幅,同樣援引了現在已經很難找到的文獻資料。可以說,這本書的思路是充分挖掘上一輩作曲家如李斯特和門德爾鬆的精神遺產,往下考慮二十世紀德國音樂的血脈該如何繼承下去,最終給予了上個世紀之交的德國音樂家們一副完整而清晰的群像。
《庫特·桑德林回憶錄》
(Kurt Sanderling - Die Lebensgeschichte des Dirigenten)
德國Parthas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2011年秋天,原東德指揮大師庫特·桑德林在柏林去世了,享年九十八歲。就像他的兒子史蒂芬說的那樣,“他隻是在家中安詳地睡去了”。如果今天大師還在世的話,這本書該是對他晚年最好的慰藉。作為戰後最偉大的指揮家群體中的一員,桑德林帶領德累斯頓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柏林交響樂團和柏林愛樂樂團留下的錄音不計其數,其中的西貝柳斯、布魯克納與馬勒等作品最為人所津津樂道。這本Parthas出版社出版的回憶錄翔實地記錄了桑德林少年時如何在東普魯士和柏林長大,如何親身感受到德國社會對猶太人愈演愈烈的排擠,以至於終有一日發覺自己已經無法在那裏容身,不得不踏上移民異鄉的旅途。另外,他在斯大林統治下的蘇聯所感受到的一切,包括與大指揮家穆拉文斯基的關係、在莫斯科與列寧格勒的工作以及在1960年重歸故土的緣由,也是這本書希望展示的另一個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