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殊途同歸(1 / 2)

於是,我們便一路北上。這一路,我們是走一陣停一陣,哪兒有病人,我們便停下來。象升這一路,便充當了我的藥童,他手腳靈活,臂力又強,許多山上的藥,我采不到,便都交給他了。

這一路,還真是給我幫了不少的忙呢!”

俞仁聽了這話,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一段故事。

“象升離家多久了?”俞仁問。

“有大半年了吧!最近這小半年,我跟李先生一直都在山東一帶轉,不然早就到京城了。”盧象升道。

“象升在山東這半年,有何所見?”俞仁隨口問了一句。

盧象升歎了口氣,“山東一省實在是民生凋敝。各州府衙門,對百姓的盤剝遠甚於江南。我們走過的地方,許多的村子都沒有人了。反是一些本無人居住的山中,卻是人聲鼎沸、雞犬相聞。

這些可惡的貪官們,把許多百姓逼的沒有了活路,隻好逃進深山。而這些貪官們卻依然毫不收斂。

我隻怕,如此下去,不用多少年,這山東便要暴發一場大亂。大明的大好河山,都是被這些貪官們給一點點的侵蝕掉了。將來要是有一天,我入閣拜了相,一定要嚴懲這些貪官,還百姓一片清天。”

俞仁見盧象升說的神情激憤,正要說話,一旁的梁如繼已經忍不住插上了口。“盧相公的這個想法,跟我當年是一樣的。可是現在受了俞相公的啟發,我終於明白了;要想讓百姓的日子好過,可不僅僅是解決一兩個貪官的問題。大明這個帝國的大廈早已是千穿百孔,百姓隻要生活在其間,便逃不脫被盤剝的命運。

就算是沒有了貪官,朝廷就不向百姓收稅了嗎?就拿山東來說吧!我曾在一個小縣生活過幾年,全縣共有十八個村鎮,人口不足三萬,可是縣衙裏的統計卻還十餘萬人。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偏差,我也曾問過一位縣吏朋友。

他告訴我說,咱們大明的這些戶冊,包括藏於宮內的黃冊,這麼多年來,那都是按太祖皇帝當年統計的數字抄下來的。如今已過了兩百五六十年了,可朝廷還是按那些數據收稅。雖然每年都有進行重新統計,可是卻年年都是新瓶裝舊酒,隻是照著樣子抄一遍而已。

可是這兩百多年下來,許多地方的情況便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與原本的人口大不一般了。本來,我朝規定賦稅是十抽其一,在曆朝來算,那都是輕的,可是因為百姓的減少,那些人員不足的州縣卻又要按上麵的數字完成任務,這多出來的賦稅,便被分攤到了現在的百姓身上,再加上一些實在無法收齊的人家,這官府收的賦銳就遠不止一成了。

就拿我從前呆過的山東那個縣做的統計來說,那兒的百姓,他們實際每戶百姓要交的賦稅一般都是五成左右,有些特別重的,甚至重到六到七成。如此重的賦稅,百姓還怎麼生存。所以,許多人不得不放棄家業,跑進深山,情願去開墾那些荒山,也不願留在家中,種自家的那些田地。

這些問題是處理掉幾個貪官就可以解決掉的問題嗎?”

盧象升歎了口氣,“梁兄說的不錯。這些超額增加賦稅的情況,我也遇到過許多。我原以為是那些地方官將多餘收上來的賦稅中飽私囊了。看來,梁兄說的才是關鍵。

不過,我還是認為,咱們大明還是有希望的。聽說當今聖上年輕有為。一登基便重用東林人,欲要重振朝綱。相信不用多久,國家便會氣象一新。百姓的日子也一定會越來越好的。相信這些問題,也都會一一得到解決。”

俞仁搖了搖頭,“東林君子們,確實是一群有節操的正人君子。可是,他們卻未必挽救的了大明朝這座將傾的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