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TVB編劇:人工低看臉色(1)(1 / 1)

行業觀察

在內地電視圈,編劇和演員之間的矛盾因為“二宋之爭”而浮出水麵,香港的電視編劇會不會也麵臨著類似問題?記者近日采訪了包括TVB前編審葉廣蔭在內的香港業內人士,揭秘TVB編劇的生存狀況,包括晉升之路、薪酬水平以及所遭遇的“辦公室政治”等種種細節。

A創作流程揭秘

等級森嚴

劇本屬集體創作

TVB的創作部架構等級森嚴,從監製、助理監製、創作經理、創作主任、編審、各級編劇到初級撰稿員逐級而落,論資排輩猶如機關單位,各級都有明確的分工。

目前,TVB劇集多以監製為主導,把控劇集從構思、劇本、拍攝到剪輯等各個環節。而編審則負責構思故事大綱、文字修改和最後的把關。劇本的文字創作則由各級編劇進行流水線創作。一部TVB劇集的劇本,一般由一個編審、一個首席編劇、一兩個高級編劇和數名編劇再加上資料搜集員、初級撰稿員合力創作而成。

在劇集創作階段,編審們首先要向高層“賣橋”,即推銷自己的初步創作概念。在確定了廠期編排後(TVB有數個固定室內拍攝場地,有現代景、民初景、古裝景等,TVB將之編排為一廠、二廠等,所謂廠期就是這些場地的檔期安排),編審開始構思故事大綱、基本的人物關係和初步的演員設定,然後上報高層,高層通過了,接下來才能著手寫劇本。

在TVB,劇本創作以“Round”來計算創作周期,每個“Round”裏,每個編劇寫5到7集劇本,初稿完成後,由編審負責修改和策劃接下來的劇情走向。約兩個“Round”後有了十五六集劇本,劇組就可以著手拍攝了。通常遇到重要戲份時,編審會親自寫劇本,監製也會親自執導,因此一部港劇的監製和編審是誰,尤為重要。

B編劇生存狀況

沒有話語權

選角早內定

高層保守避拍敏感劇

TVB劇近年來屢被詬病缺乏創意,台詞和橋段被反複地使用,網友也因此創造了“TVB體”和“TVB劇情走向定律”。

創作的停滯,與TVB保守的氛圍和流水線作業的工作模式密不可分。曾創作1996年版《西遊記》、《神探哥倫布》等劇集的無線前編審葉廣蔭表示,在製作權大於創作權的TVB,編劇們其實沒有多少話語權,想寫什麼故事、劇情如何走向,全部由高層拍板,編劇能做的,僅僅是按照高層的口味去創作。

葉廣蔭說:“近20年來,TVB的劇集都是由(製作部總監)曾勵珍和梁家樹來主導。‘坐堂’的說OK就OK,很看高層的口味,基本上是一個腦袋做主。比如哪一段時間整容很熱,高層就叫你拍一個整容題材。TVB劇題材有限,很保守,現在內地比它更加百花齊放。像韓劇《來自星星的你》這種講外星人的,編劇一說大綱,肯定會第一時間被否決。之所以會有《金枝欲孽》係列,也是因為曾勵珍欣賞戚其義,如果換其他編劇去做,那肯定不被批準。一個60多歲的老人為年輕人定計劃,那是有偏差的,現在TVB劇的很多橋段都是抄內地劇集或韓劇的。”

港劇中鮮有涉及社會陰暗麵和敏感話題的題材,因為高層不批準,創新也無從談起。無線前編審朱鏡祺曾表示:“很多題材例如同性戀、宗教、政治都不可以拍,甚至社工和低下階層都不可以涉及,因為容易惹投訴。我試過提出拍同性戀的劇種,上麵立刻說:‘你這些不是電視劇,沒辦法拍!’另外,抄襲也是一個問題,近年的《談情說案》真的很嚴重,裏麵三個角色都跟日劇《神探伽俐略》一模一樣。”

選角早內定

Laughing哥差點“夭折”

朱鏡祺還表示高層對演員的偏好也會影響劇本創作:“每年製作部總監(曾勵珍及梁家樹)都會叫我們盡量安排角色給某些演員,總監說要某演員做某個角色,我們明知道角色不適合他,但也要改劇本讓他演。比如我創造了Laughing這個角色,當初高層說沒理由配角比主角更搶戲。而且是我堅持讓謝天華來演Laughing,一開始他們也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