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式拍攝:一個字亂(3)(1 / 1)

行業觀察

圈內聲音

於正(編劇):你發現沒有,其實編劇和製作人合二為一(的電視劇)反而容易火,從瓊瑤到海岩再到我,這是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好多製片人就是敏感度太低了,又不懂劇本,所以真的應該因此而淘汰一批人。

汪海林(編劇):“其實是個機製問題,編劇心中的故事肯定不是演員心中的故事,也不是導演心中的故事。美劇、韓劇就是拍編劇心中的故事。咱這兒,是要求編劇完成老板心中的故事,或導演心中的故事,或演員心中的故事,各部門都不屑於完成編劇心中的故事。所有糾紛,就源於這。”

編劇環節上總攬框架下狠抓細節

在國外,編劇的權力無需贅述,而賜予編劇這種地位的,是完善的規章流程。在好萊塢,電影劇本的生產是流水線式的,得以署名的編劇多是劇本生產的統籌者或最後定稿的大牌編劇,而電視劇創作往往是以一兩位核心編劇為主,整個編劇團隊同時參與創作。知名編劇一般都隸屬一家大型經紀公司,在完成一個劇本後,他做的往往不是接觸投資方,而是在經紀公司內部尋找對該項目可能有意的明星、導演,如此一來,拿出的就不隻是一個單純的想法和劇本,而是一套核心主創班底,一旦項目成形,編劇往往兼任了製片人的角色。在美劇生產中,署名“作者”的往往是首席編劇和執行製片人,這樣的雙重身份能保證對劇集的控製力,《迷失》、《國土安全》等都是典型案例。

而在國內,編劇擔任的僅僅是個“寫劇本”的角色。他抵擋不了製片人隨時塞進來的“枕邊人”、“幹女兒”,抵擋不了演員因“不了解我”而提出的修改方針,抵擋不了導演大刀闊斧的刪減和修改……對於中國編劇而言,最穩妥的是做“槍手”;最少煩惱的,是寫“命題作文”。而反觀國內近幾年寥寥幾部火爆的電視劇,比如《甄嬛傳》、《步步驚心》等,都得歸功於本來就有網絡小說做依托。可見,先有一個好故事確實是劇集的根基。

圈內聲音

周黎明(影評人):美劇超越大片的另一個秘密,是編劇的主導地位。好萊塢大片強調視覺效果,編劇所起的作用相對較小;而美劇的編劇(尤其是前麵幾季)往往是該劇的原創者兼老板,導演反而是被雇用的,地位較低。這就是很多美劇的情節和台詞精彩絕倫的內在原因。

演員環節可以給意見需編劇執筆

在電視劇《美麗的契約》宣傳過程中,宋丹丹和導演餘淳不止一次地表示,這部戲的很多橋段是大家在拍攝過程中一起攢出來的。在一片你吹我捧的氛圍中,他們唯獨忘記了一個人的感受:署名編劇的宋方金。事實上,在國內喜歡吹噓自己“二度創作能力”的演員大有人在,這讓編劇們難以接受。其實對不少編劇來說,劇本不是不能動,而是需要溝通。

編劇李暉就表示,“畢竟我一個人的能力還是有限的”,但修改的前提是一定要和編劇溝通,這一方麵是尊重,二是避免因為不了解編劇的用心良苦而誤刪:“千萬不能夠去動傷筋動骨的東西,去動框架和結構,甚至改變這個人物的走向。這種大改動都是不可以的,你感覺是動了一場戲,但實際上雷全埋在後麵了。”宋方金也表揚了幾個大腕演員,說他們不是不改劇本,而是改之前先跟編劇商量,或讓編劇來改。

圈內聲音

王新軍(演員):大家共同創作一部戲,一切要從戲出發。如果對戲有好處,改些戲也未嚐不可。不過,一定要提前征得對手演員、編劇、導演的同意。我改了,我舒服了,那對手演員怎麼辦?如果別人改戲不告訴我,我也不高興。

湯鎮業(演員):在香港,一般演員想對戲提出意見或改動,都會在戲開機前和製片方說,和大家溝通好。如果製片方不同意,演員也可以選擇不演,專業的演員即使不滿意也不應該在拍攝現場做改戲的動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