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式拍攝:一個字亂(2)(1 / 1)

行業觀察

拍攝之殤:大腕小咖都改劇本

其實,宋丹丹還算不上“改戲王”,還有很多演員改戲的癮比演戲的癮更大。據說,薑文還在做演員的時候就時常忘記自己的身份“搶班奪權”,有傳他甚至曾把還是新人導演的陸川逼哭。有知情人士透露,吳秀波也是“改戲俱樂部”的vip會員,會自帶專業編劇進組改戲。

如果說,演員改劇本對戲有所幫助,那也罷了;但如果真如宋方金所說,“現在絕大部分演員,已經喪失了塑造人物的能力,他們隻想借助人物展現自己身上最有魅力的那一部分”,那就完了。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編劇李亞玲就曾公開點名:該劇主演陳思誠要求自己的形象必須“完美無缺”,且為此刪改了很多場戲。因此,“看成片大家可以看到,瘋子(陳思誠飾)基本是個完美男人,有的小缺點也是為了增加他的可愛。”另外,青年演員甘婷婷也被爆對改劇本非常熱衷,知情人稱:“她提出來的意見都特別好笑,歸根結底就是要強調自己的戲份。但是投資方認她,其他人也隻好忍氣吞聲了。”

發行之殤:明星地位無限提高

對於“二宋”長達三四個回合的對壘,有網友這樣總結:“演員改劇本,編劇很生氣,導演來搗亂,製片和稀泥。”所謂的“搗亂”與“和稀泥”,指的是在宋丹丹遭受編劇圍攻時,卻得到了劇方的力挺。而其中的決定因素,說到底就是演員的地位。圈中人都知道,製片方如今最不敢得罪、最需要哄著的,是演員,而非導演和編劇。

那又是誰給了大腕演員這麼高的地位和話語權?歸根到底還是市場因素,尤其是購片方。現在電視台購劇的首要原則不是劇好不好,而是主演陣容強不強,認為有大腕演員坐鎮才有收視率。但如此一來,演員獨大的副作用也跟著來了,部分大腕的脾氣也上來了。對於這種現狀,編劇李暉說:“能這麼做的演員都是地位比較高的,他們會覺得製片方是靠我來賣錢的,所以我在劇組的地位是不同凡響的。因為誰都能換,隻有演員不能換,演員在劇組的特殊性就決定了很多演員真是有恃無恐的,包括隨意地改劇本,不尊重他人的勞動,甚至不尊重導演,不尊重其他演員,這種事都特別多。”編劇汪海林也感歎:“電視台不改變的話,明星淩駕於劇組之上的情況還會持續。”

B規範篇

怎樣才是“完美流程”?

誰都知道,一部影視作品的出爐,是一個龐大團隊通力合作的成果,編劇、導演、演員、製片缺一不可。用編劇六六的話說:“在編劇階段要體驗生活積攢故事,在導演階段要配合導演理解和創作故事,在演員階段要依據演員對角色的理解加以說服和修改。大家都是板凳腿,一腿不足以支撐全凳,遇榮譽要感恩他人,遇失敗要檢討自己。”

製片環節負責大方向,不幹預創作

在美國,采取的是“製片人中心製”;而韓劇采取的“編劇中心製”,其實還是製片人占了主導地位,因為是製片人先選擇編劇、導演,然後編劇、導演和製片人三方來完成大綱、選擇演員,進而邊拍邊播。

其實,編劇、導演、演員之間的矛盾,就算在產業成熟的好萊塢也不可避免。不過,和國內如今還在糾結於“誰聽誰的”不同,國外早早確定了“製片人中心製”的行業規範,製片人在導演、演員、市場等諸多方麵起到協調和統籌的作用。至於劇本,他們往往選擇充分尊重編劇;拍攝方麵,則選擇徹底放權給導演。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好萊塢影片《為奴12年》在奧斯卡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改編劇本等獎項,然而編劇約翰-雷德利和導演史蒂夫-麥奎在頒獎禮當晚卻互不理睬,從而揪出兩人在合作中曾發生矛盾,據說最終還是靠製片人布拉德-皮特進行調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