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持續近一周的“二宋之爭”,雖然當事雙方暫時偃旗息鼓,但圍繞這件事展開的討論之聲依然不絕於耳。《美麗的契約》片方堅定不移力挺該劇女主角宋丹丹,圈中近百名編劇則幾乎一邊倒地站在了該劇編劇宋方金一邊,而旁觀者也自覺地站到了兩個陣營裏。
和一般的對罵模式不同,此次二宋之爭誰也沒能把對方抹黑,雙方都承認“宋方金的劇本跟不上拍攝進度,宋丹丹等演員自己攢台詞完成創作”。這樣一來,倒是把圈內那點兒“破事兒”給抖落得淋漓盡致。觀眾終於明白,拍戲時故事都沒有就定下演員了,劇本沒成形就可以開機了,編劇沒寫完就可以拍屁股走人了,演員沒看台詞就可以自己“二度創作”了……多麼神奇的“中國式拍攝”啊!
A亂象篇
為什麼會有這場爭論?
我們首先假設一個較為合理的工作模式:製片人給出方向,提供資金;編劇提供劇本,搭建好故事結構,撰寫出好的台詞;演員則在導演的要求下呈現角色,大到說台詞的情緒和肢體動作,小到兩條眉毛如何運動;當導演或演員對劇本不滿意,即時提出,由編劇重新撰寫;三方矛盾不可協調時,製片人出麵,偶爾和和稀泥。
這是多麼完美而和諧的製作流程啊!可這並不屬於當前的中國影視圈。在“貴圈”,操作情形到底是怎樣的呢?個中亂象,足以讓無數的宋丹丹和宋方金抓狂。
籌拍之殤:先定演員再定劇本
宋丹丹和宋方金應該有一次很不愉快的碰麵。初次拿到宋方金的劇本,宋丹丹不解:宋方金明明知道該劇是由我主演,卻沒有為我量身打造劇情!她於是抱怨:“這個編劇不了解我。”宋方金詫異了:“我為什麼要了解她?我確實不了解她,作為一個職業編劇,我隻需要了解我筆下的人物。她作為一個職業演員,應該盡量去理解人物、塑造人物,而不是讓人物來適應她。……這可能就是目前中國演員最大的問題。”
對此,編劇於正表示:“我不認同宋丹丹的言論,因為我覺得隻有好的劇本才能成就好的演員,沒聽說哪個演員成就一個好的編劇。這種本末倒置的行為特別可笑。”其實,這種“可笑”的事兒在圈中卻見怪不怪。徐克在2005年就定下了《龍門飛甲》中“二檔頭”的扮演者盛鑒,陳坤和周迅也是先定演員再創作人物,都是“量身定做”,為此徐克還曾感歎劇本創作難度極其之大。而近日落幕的電視劇《大丈夫》中,王誌文被質疑“太老太醜”,對此,編劇李瀟在被問及“演員適不適合這個角色”時,也無數次表示:“沒什麼適不適合,演員都是先定下了,再找我來寫。”
這也就是說,不是因為有了“好故事”而找演員入組,而是片方為了演員可以生生造一個故事,更生生成立一個劇組……這樣做雖不一定會出現很爛的劇本,但很容易出現“高大上”、“零缺點”的主角,因為,劇本是寫給該演員的,而非寫給觀眾的。
開拍之殤:劇本不完整就開機
宋丹丹說,宋方金的劇本“開機時隻交了小部分,一路拍一路等導演快瘋了都!”這事兒得到了導演餘淳的證實。注意,這不是韓劇“邊拍邊播”的模式,而是還在焦急等劇本的時候,就開機了!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宋方金和宋丹丹的矛盾。
在編劇張琦看來,《美麗的契約》最大的問題在於劇本尚未準備充分就倉促開機:“如果劇本經過充分的開發研究後再開機,會大大降低不確定性。”不過,曾經擔任過電影導演的張琦也承認,不少編劇因為不參與拍攝,對於現場瞬息萬變的狀況沒有充分了解,因此導致編劇與製片人、導演、演員產生對立情緒,“比如劇本中寫到下雨,但可能因為借不到消防車等種種原因沒法‘下雨’,在這種情況下,導演、演員根據現場改劇本也無可厚非”。如果按照健康的流程,即先有了完備且各方滿意的劇本,安排道具再來拍戲,這些問題或許就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