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佛教經典,其所蘊含的佛學理論和哲學思想,對中國文化及中國哲學,特別是對禪宗的形成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因而受到曆代注家的重視,有許多人對其注釋,僅初唐即已有八百家注之說吳言生.禪宗思想淵源[M].北京:中華書局,2001:107.。但《金剛經》也是誤解最多的一部經典,因經中一會兒談相,一會兒談法,一會兒又談布施,內容很是雜亂。曆史上,更有《金剛經感應錄》之類迷信書籍,明顯與《金剛經》的本義相違背。筆者認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遺忘了《金剛經》中的“是”,未能真正注釋出《金剛經》的思想所致。其結果是向中國介紹了一個古印度的文化之謎,並增添了許多不能卒讀它的人。以致今天被我們誤解為佛陀在教我們如何做人,而不是教我們如何認識法。其實,《金剛經》是一部非常具有獨創性的經典,它向我們傳達一個有別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文化,一個中國傳統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新思想。而這個新思想與古印度的傳統哲學有關,也即與吠陀哲學“是”有關,佛陀四十九年的講法就是圍繞著這個思想而展開的。基於這一認識,筆者利用“是”對《金剛經》重新解讀,正是期望能注釋出《金剛經》的新思想,以發掘其哲學成分。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曾指出:“任何存在論,如果不曾首先充分澄清存在的意義並把澄清存在的意義理解為自己的基本任務,那麼,它具有多麼豐富多麼緊湊的範疇體係,歸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並違背了它最本已的意圖”海德格爾著,陳嘉映等譯.存在與時間(修訂譯本)[M].北京:三聯書店,1999:15.。《金剛經》中,佛陀把如作為哲學的主要對象確定下來,並為了澄清如的意義,通過如展開為一組命題,從不同的角度論述如的各種含義,及如與各種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學範疇,把如作為一個重要的哲學術語來使用,創立了許多如的術語,使如成為在是者上被驗明的認識與是者的一致性,是“是”的真理。“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論述了本質之“是”;色聲香味觸法及三十二相則論述了偶性之“是”;具足諸相、具足色身論述了“是”是完整的;一合相論述了“是”之為一,是連續不可分;“如來者,無所從來,也無所去”論述了“是”既不生成也不消滅;如如不動論述了“是”是靜止不動的;如來不度眾生則論述了“是”與是者不可割裂開來……。《金剛經》中,還通過如來這個此是,使我們認識到對如的一切認識、一切陳述、在對是者和自己本身的一切關聯中,都有著“是”。另一方麵,經中兩個如來的區分,為佛教哲學作了“是”論區分。通過這些論述,如成為了佛教哲學中永遠被追問卻又永遠令人疑惑的問題,佛教哲學就把如作為邏輯學的形而上學開端的根據,把哲學建立在對如的追問上,並據此而有了一個完整的形而上學體係。而《金剛經》成為了討論如的學說,佛教哲學就是研究如的學說,關於如的學說即是佛教的形而上學。此後的任何一個佛學家也都把界定如當作自己的重要任務,所有的佛教哲學體係也由此展開,並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學派。但由於人們遺忘了他們的“是”,導致《金剛經》由對“是”的追問而滑向了對是者的追問,而“是”之真理始終未被我們所認識。
眾所周知,本體論特別倚重“是什麼”和“為什麼”兩個問題,《金剛經》也討論了這兩個問題。在經中多處反對將範疇應用於認識“是”,表明佛教同樣認識到範疇隻有經驗的使用,如果以抽象的邏輯範疇推演方式來建立某種先驗原理的思辨體係,是非法的超驗使用,產生的結論沒有客觀有效性,人們也因此而陷入胡說的境界。經中須菩提以“何以故”的方式提出了各種疑問,應是追問“為什麼”方式的表現。而佛陀在經中也從未給出一個什麼,始終沒有給如下定義,反而揭示了關於如的定義的虛妄性,否定了任何專門關於如的知識的陳述,應表現出對“是什麼”這一追問方式進行批判。通過批判,改變了古印度傳統哲學是一種對普遍知識的探求,使“是”本身並不是一種現成的“是”,並不是一種“是什麼”式的對象性“是”,並使佛教哲學的任務是追問“是”為什麼是。由此又表現為將古印度哲學“是什麼”的追問方式轉變為“為什麼”的追問方式,而開創了古印度哲學史上的一次認識論轉向。《金剛經》又成為方法的學問,是一種認識論的研究方法。
以往我們認為《金剛經》提出了“掃相破執”的認識方式,筆者認為,掃相是對相的剝奪和否定,使“是”顯現為無蔽狀態,也就是去蔽。破執是破法執,也即破除人們的固有思維態度——就是打亂人們的表象思維習慣。通過掃相破執,使佛教形而上學問題既不可通過感官經驗地加以認識,也不可通過理性先天地加以認識。如成為了既可直觀,也可理解;既是具體的,也是普遍的柏拉圖式純形式,或胡塞爾式的現象學殘餘。所以,掃相破執啟示和喚醒了人們揭開遮蔽之網,使“是”處於無蔽狀態,並將最原本的“是”當成最原發的詮釋,而開啟了佛教非概念化思想。由於掃相破執實質上表現為解構了傳統形而上學,導致佛教所尋求的純粹知識又與傳統的純粹知識不同,佛陀才在經中指出他的第一哲學與傳統的第一哲學不同。據此,《金剛經》又成為了關於遮蔽與無蔽之間的轉換如何發生的學說,即揭蔽之學。換句話說,《金剛經》就是佛教哲學的現象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