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依次托缽乞食而不擇貧富。修行者借此行可培養平等心,以消除煩惱。

敷座而坐:佛教認為,行易引起散亂,住易疲勞,臥易昏沉。修行者以坐為最好。

【譯文】

我聽到(佛所講的)本體論是這樣說的:

當時,佛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住在舍衛國祗陀太子與給孤獨長者所施舍的給孤獨園中。那個時候的世尊,到了吃飯的時候,身穿袈裟,手持食缽,走進舍衛城中乞食。在城中,佛陀沿街挨家依次乞討完畢,返回住處。吃過飯後,收起袈裟、食缽,又洗了雙足,鋪好座位,開始打坐參禪。

【評析】

《金剛經·法會因由分》是文章的引子。這一段引子與別的經典不同,佛陀沒有頭頂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卐字放光等,說明佛陀既不能創造什麼,也不能拯救什麼。也就是說,《金剛經》不是在講宗教,佛陀也不是造物主、救世主。我們從經文中看到的是佛陀身邊圍著一群意欲效仿他的學生,人們信仰他,崇拜他,把他當作一個模範,並按照他的方式生活,是希望像他那樣覺悟真理,達到和他一樣的境界。而從佛經中我們還可以了解到,佛陀和他的弟子們一起過著簡樸的生活,男女平等,無種姓的不平等,保持著平常人應有的本色。再有,佛陀也沒有一種先知先覺的優越感,也不蔑視民眾,貶低民眾。他對弟子與信眾也沒有天賦的、強製性的權威。佛陀的友愛遍及所有人,他樂於做他們的朋友,而不是師長,學園成為友愛的樂土。這一點與西方哲學家不同,西方哲學家通常是一個先生,或一個教授。他教授著學生和研究某種學問,但一回到自己家裏,就完全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他所傳授的學問對於他的生活行為表現沒有絲毫影響。而佛陀是一個根據其學問生活的精神導師,他的學問從來就不是單純的智力好奇,也無需說一堆話或作多少研究,但必須通過實踐才有價值,是完全為人的生活實踐所用的哲學。佛陀和他的弟子們研究哲學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一種他們認為是最好的生活道路或生活方式。所以,佛陀的美德體現為一種行為。

在古印度,婆羅門教把對經典的解讀變成為信仰,它隻要求人們祭祀並相信經典的正確性。而當時的沙門修道者,則是吠陀哲學的懷疑論者,也是哲學領域中的“遊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的研究場所,隻是到處遊蕩,並盡一切可能把知識破壞無餘。在給孤獨園中,佛陀和他的追隨者們在這裏進行了熱烈的學術討論,樹立了“說理”的範例,並用他覺悟到的“真實”去教化人們,使當時的許多外道學者都加入這座學園中,參加討論並最終轉而信仰佛教。在說理過程中,最有意義的是佛陀把本屬於婆羅門教的神聖知識大眾化,把由宗教性對經典的解讀變成為科學性學園式的研究,使古印度哲學從重宗教性質轉向重思辨的方向,使原來印度偈語式哲學轉向為論述式哲學,佛教哲學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形成,並由此而產生了佛教著名經典《金剛經》和《楞嚴經》等。由於佛陀從哲學的言說方式上對傳統哲學發動一次總體性的批判,而實現了知識大眾化。因此,這座學園應是古印度當時一個有名的哲學研究中心,其意義可與古希臘的柏拉圖學園相媲美。此外,佛教還有另一座學園,王舍城商人迦蘭陀施舍的竹精舍,也與給孤獨園同等重要。而且,後來佛教的寺廟也繼承了這一傳統,一直作為佛教學園出現。可見,本品反映了佛陀的學園生活。因此,改為學園生活分。

在大乘佛教出現的初期(約1—5世紀),也出現過一座柏拉圖式學園,即那爛寺。據義淨《求法高僧傳》卷上說,那爛寺是帝日王為北印度一個叫曷羅社磐社的比丘興建的,經過後來曆代擴建,規模異常宏偉。該寺還保持著原始佛教兼收並蓄、各抒己見的學術爭鳴學風。佛教哲學各派,包括了當時大小乘學者都在該寺中共存。並且,常住該寺的學者還有各國國王,以及世俗的各類學者,據說共有三千人。我國玄奘、義淨也在那裏學習過。由此,該寺培養了許多佛教哲學大師,有護法、護目、德慧、安慧、先友、勝友、智目等。該寺還以無著、世親學說為中心,對許多佛教理論開展了深入的討論,並加以分科、組織,產生了許多新的佛教哲學論著,使佛教哲學成為一個完整的體係。並且,該寺在構成瑜伽行派的同時也把中觀學派刺激起來,後來又發展出密教。因此,可以這樣說,那爛寺是繼給孤獨園之後的另一座佛教柏拉圖式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