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①我②聞③:

一時佛④在舍衛國⑤祗⑥樹⑦給孤獨⑧園⑨,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巳,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巳,敷座而坐。

①如是:如此。但“如是”兩字也可作本體解。李文會就將“如是”注釋為:“如者,眾生之性,萬別千差,動靜不一,無可類比;是者,隻是眾生性之別名,離性之外,更無別法”。同時,他還將“如”注釋為“法非有無謂之如,皆是佛法謂之是”(見悟真子輯《金剛經全注全解》,P29)。可見,他認為“如是”就是“是”,並認識到佛法就是追問“是”。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是否當年在結集時所有佛經以“如是”為開端應意味著告訴大家,佛經是形而上學的學說,“如是”便是討論佛教的“是”。再有,“如”是佛教哲學之本體,“是”是西方哲學之本體,我們把佛教哲學的“如”與西方哲學的“是”相結合在一起就是“如是”,而“如是”既是佛教哲學所研究的“如是”,也是西方哲學所研究的“此是”。佛教哲學與西方哲學在本體論上有如此之巧合,真是不可思議。或可大膽推測,“如是”和“此是”為印度和西方同屬一個語係提供了哲學上的一個證據。

②我:佛弟子阿難自稱。

③如是我聞:我聽到佛是這樣說的。佛陀在將要入涅槃時,阿難問佛:“他時編集經教,當如何起首?”佛言:“從‘如是我聞’起”。因此,一切佛說的經典都以“如是我聞”開始。因上麵將“如是”解釋為本體論,那麼這句話似也可譯為“我聽到(佛所講的)本體論(是這樣的)”,它體現了佛教哲學的開端。

④佛:梵文Buddha的音譯,意即覺悟了的人或覺者、覺、知者,一般用於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尊稱,也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在佛教哲學中,佛、菩薩、如來等概念,都是以第三人稱單數形式出現的概念,它們一方麵表述了作為是者的佛、菩薩、如來等,另一方麵又表述了能使人們通過這些是者覺悟到真理,也即意識到“是”,因此它們是佛教哲學中具有優先地位的是者,是為了“是”本身而存在的是者,是佛教哲學研究“是”的意義的一塊重要場所,是佛教哲學憑以窺視“是”並通達領會“是”的意義的窗口。由於它們具有“是”和是者雙重意義,成為了表示一種確定性但又不是具體存在物的存在狀態,因此,它們應相當於海德格爾的此是(dasein)。

⑤舍衛國:梵文Sravasti的譯音,本為城名,是古印度喬薩羅國的首都,在今印度西北部的拉普地河南岸,後用作國名。

⑥祗:指波斯匿國王之祗陀太子。

⑦祗樹:祗陀太子施舍給佛陀的樹林。

⑧給孤獨:本名須達多,曾信奉外道,因聞說佛法而心開意解,證得預流果。因而發心為佛造精舍。

⑨給孤獨園:祗陀太子與給孤獨長者施舍給佛陀的一座園林,在舍衛城東南方。傳說中,給孤獨長者曾經許以黃金鋪滿祗陀太子園林中的地麵,將該園林買下來,為佛陀建造精舍。祗陀太子因受到感動,而把園林中的所有樹木也贈給了佛陀。

⑩比丘:梵文Bhiksu的譯音,意為求乞,亦可解為破煩惱者,指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僧侶,俗稱和尚。大比丘:指年高德劭的和尚。

眾:梵文Sangha的意譯,佛教指四人以上的僧團。

千二百五十人:他們都是些先習外道,後皈依佛門,隨侍佛陀左右的學者。其中,包括舍利子和他的一百名學生,三迦葉兄弟及他們的一千名學生,目犍連及其一百名學生,耶舍長者子及其朋黨五十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人。他們應是當時愛智者。

爾時:那時,當時。

世尊:梵文Bhagavat或Lokanatha的意譯,意為一世所尊、得滿天下人敬仰。音譯為薄伽梵、婆加婆、有德、德成就、總攝眾德、出有、出有壞等,用以尊稱佛陀釋迦牟尼。其中,薄伽梵、有德等詞彙本是婆羅門教用於表示絕對存在的詞彙,也被婆羅門教作為對長者的尊稱。也即是說,這些詞彙也既表述“是”,又表述是者,又是第三人稱的“它是”,而婆羅門教也正是通過這些“它是”來理解“是”。因此,這些詞彙也應相當於海德格爾的此是。

衣:指僧伽梨衣,又稱忍辱衣、福田衣,佛教規定僧侶在集會、說法、乞食時須穿此衣。

缽:梵文Patra的譯音之略,為僧人盛食的器具。

乞食:梵文Pindapata的意譯,音譯為“分衛”。乞食是佛教十二頭陀行之一。佛教規定:比丘須乞討食物養活自己,不能經營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