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學堂蹴鞠(2 / 2)

衛西武又道:“那右親衛軍的指揮使,名叫符烈,乃魏王符彥清的嫡孫,宣懿皇後的侄子,從小驍勇無比,騎射精絕,十六歲時便成為親衛右營的一員,後來又得皇帝看重,短短半年便被提拔為指揮使。他手下禁衛也是人人武藝高強,身手超群。”

眾人聽了,微微變色,隻聽黃傑道:“那我們此番比試,豈不是沒有勝算?”趙德柱也點頭道:“咱們拿不了第一拿第二也是好的。”衛西武不悅道:“你這兩個沒出息的東西,還沒比賽,便想著怎麼去拿第二!”

鄧航年少氣盛也道:“真是,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他們有那符烈,我們葉指揮使武藝精絕,還怕他不成?”眾這時想起葉清歌,都向他投來期許的目光。

隻見葉清歌微微一笑道:“且容我回去思量一番,你們先去操練。”眾人見葉清歌沒有多說,隻好各自散去。

葉清歌獨自坐在校場高台上看著台下軍士們賣力的操練,心中卻思考著十日後的比試。他心想,到時候比試場中,九個隊的人加起來多達近百人之多,共有八麵大旗,縱使自己武藝再好,一時之間也奪不了那麼許多,況且參賽之人個個功夫不俗,又有符烈此等強敵,想要一舉奪魁還得借靠眾人之力。而眾人作為一個整體,必然要有陣法操控,否則將一盤散沙,亂作一團。

想到這裏他又將所學兵書中的陣法,一一從腦中滑過。一字長蛇陣?不行,敵人眾多隻會被一一擊破;九宮八卦陣?還是不行,這幫人不懂易理,一時之間哪裏能懂其精要;雙龍出水陣?更不行,此陣變化緩慢隻利於水戰;東西拐子馬陣?也有問題,此陣雖然適合騎兵,但來回衝殺顧此失彼。

縱然古書戰陣浩如煙海,葉清歌一時之間卻難以找到一個適合眼前情況的陣法。

他抱頭不語,苦惱不已,突然趙弘殷在《吳子》一書中所批注的一行字從葉清歌的腦中劃過:“宏殷觀吳子,各番戰陣,奧妙無窮,歎為觀止。然以為,陣者,主變也,審時度勢,合乎自然,方善。”他腦中如電光劃過,暗忖:“兵書中講的戰陣,隻是根據天時地利的具體所需要才孕育而成,我一再尋書中舊陣,生搬硬套,險些落了下乘。又想道:“但如今情況又該如何從新編排一套新的陣法呢?”

他一邊思考一邊撿起地上石子來回推演,但左思右想均不得其善。如此這般苦思冥想,直到日近西山,軍士們都各自回營休息,他才不得不暫時作罷。

他打馬回府,在郊野處遇見一文衫老者坐在樹下,麵露疼痛之色。葉清歌下馬上前詢問,才知老者乃城中一學堂先生,出城送親友,歸來時不幸摔傷。葉清歌背起老先生讓他坐在馬上,牽馬送他回到學堂。

老先生感謝葉清歌達救之恩,非要拉他進去喝杯清茶。葉清歌也是孺子出生,看著學堂的大門頗有幾分懷念,便欣然從命。

走進學堂,因日近西山,眾多學生已早早下課歸家。隻是在書院空地之中,還逗留著十餘個學生。學生們似分為紅衣黑衣兩組,正在圍著一竹製圓球,不停爭搶。

葉清歌瞧來有趣奇道:“這是在做什麼?”老先生道:“將軍是從外地調過來的吧?”葉清歌笑道:“老先生你聽我口音像是本地人嗎?”老先生會意一笑道:“那將軍不知也屬正常。”

他又指了指球場那邊道:“這種比賽名為蹴鞠,相傳,蹴鞠是古代黃帝為訓練士兵所造。漢代名將衛青、霍去病率軍駐守邊疆時,曾閑時蹴鞠。古書又記載,蹴鞠起源於春秋戰國時的古齊國臨淄,後在唐代時,傳到我汴梁一代,百姓們皆愛蹴鞠。”

葉清歌不料,這蹴鞠一物,竟出自練兵一事,口中道:“原來如此。”他凝神細看,賽場中紅黑兩組各自十人,相互對抗。紅衣一方,少年們頗為精壯,人高馬大;而黑衣這邊,卻不如紅衣一方那般壯碩。兩隊相爭,紅方仗著自身身體優勢,一味猛衝猛搶;黑方卻配合默契,調度有方,一顆竹球,在他們腳下,始終不離。

幾次攻防下來,黑方已連入三球,穩操勝券。葉清歌一邊看著蹴鞠一邊心中暗想:“黑方少年,雖身體體弱,但攻防配合,整齊默契,變化之間,暗合兵道。如此情況正與十日後的比試大為相識,我何不學來,加以運用。”如此想著,他更加關注黑方在場中的站位和變化,以致旁邊老先生煮好茶水,叫他來品嚐,都也沒聽到。老先生見他看得入神,撚須一笑,不再打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