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IP的力量
專欄
隻要市場還有調節力,符合大眾心理學的產品質量還是票房和收視最根本的評價標準。
網絡劇《盜墓筆記》甫一開播熱鬧非常。這就是超級IP的力量,換做名不見經傳的作品,怎麼殺出來都是問題。
作為一個“文字IP中心主義者”,說這麼改編IP是“毀IP”,我基本同意。但如果略略轉移視角,將自己擴大到“IP投資者”的定位,卻能欣喜看到《盜墓筆記》第一季的瘋狂熱映,這可能就是目前搞資本運作最大的利好。
7月3日晚,《盜墓筆記》全集在愛奇藝升級為VIP會員的觀看資格,一時掀起“充值付費潮”,瞬間湧入的流量居然讓愛奇藝服務器宕機。愛奇藝高管因此說“國內網民的付費能力此前似乎一直被低估了”。而愛奇藝在APP Store上的同期排名也衝到免費榜第一、暢銷榜第二。不談網絡劇製作水準,單就運作層麵而言,確乎是個不錯的結果。更何況,在網絡為主導的大眾文化層麵,“上交國”(我要上交給國家)因為在先導集裏的高頻率使用,也與“然並卵”“睡起嗨”等成為年輕人最新的口頭禪之一。
但筆者依舊覺得這與真正的IP開發相去甚遠。當以網絡小說為核心的IP熱及其收購潮發生的時候,很多編劇都以不同目的抵製這一現象,此間與網文作家打嘴仗的、黑網文和黑IP的故事和事故也出了好一些。
也因如此,我們更應理性地分析圍繞著IP的各種力量:
首先是中國蓬勃發展的大眾娛樂消費與編劇原創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那麼多網站、院線、電視台要吞吐有原創力和大眾觀賞期待的內容,而編劇原創的特性和發展階段不能完全滿足這一需求,向文字IP即小說內容索求有改編價值的內容甚至品牌成為各種製片方的“剛需”。
其次,是編劇行與網文作家的矛盾。這大抵是名和利上彼此消長的耍性子。不過,隻要市場還有調節力,符合大眾心理學的產品質量還是票房和收視最根本的評價標準,平衡遲早會降臨,大家各有擅長,並且誰也少不了誰,互動和雙贏是發展的大勢。
再次,是學者們對IP熱的吐槽。這個群體清楚地意識到目前的IP熱中泡沫和剛需的比例嚴重失調,故而常常作出驚人之語以警示行業。不過如果真的連理性地承認IP是產業的剛需都不願意,那就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最大的獲利者和炒作者是資本。它是這一切浮沫泛起的始作俑者。投資者大多沒有長期在IP裏長期耕作的心情,從遊戲到影視,他們來得快去得快,在泡沫裏賺取利潤,將最後埋單的活交給別人。有沒有價值觀好一點的資本介入IP,這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