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德高望重(1 / 1)

【釋義】“德高望重”意即品德高尚,聲望很高。現在人們常用來指道德高尚,在群眾中有很高聲望(多用於老年)的人。

【出處】此典出自《晉書·簡文三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議,稱己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敬。”

東晉時,皇族司馬道子和他的兒子司馬元顯位高權重,驕橫無比。為了宣揚自己,攫取更大的權力,司馬元顯曾讓禮官寫奏議,稱讚他品德高、聲望重。就這樣,他當上了中書令、尚書令等官,獨攬朝政大權,宮廷內外群僚都必須聽從他,並要對他表示尊敬。

司馬元顯利用自己的職權,不斷地搜刮,富過帝室。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夥同他的父親征調江南諸郡已被免除奴隸身份的佃客,到建康(今江蘇南京)服兵役,稱為“樂屬”,激起佃客的反抗,從而爆發了孫恩起義。他在鎮壓起義中,屢屢失敗,元興元年(公元402年),荊、江二州刺史桓玄攻下建康,司馬元顯和他的父親都被殺。當時,這位自稱“德隆望重”的司馬元顯才二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