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孺子可教(1 / 1)

【釋義】指年輕人有出息,值得教誨,可以造就培養。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

西漢初期的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他原先是韓國的貴族,祖父和父親都當過韓國的相國。秦始皇統一全國時,滅了韓國。張良曾去刺殺秦始皇,但是失敗了。後來他就改名換姓,逃到下邳(今江蘇睢寧縣北)躲藏起來。

當時,張良還很年輕,根本不懂兵法。有一次,他一個人出去,走到一座橋邊,看到有一個穿著粗布大褂的老人坐在橋頭。那老人見張良走了過來,就故意把自己腳上的鞋子丟到橋下去,然後看著張良,用命令的口氣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鞋子給我撿上來。”

張良見這個老頭這樣對自己說話,很不高興,但看到他是個老人,就忍住怒火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

老人又對張良說:“你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又忍住氣,跪在地上,替他把鞋子穿好了。

老人穿好鞋,也不向張良道謝,隻是笑了笑,就起身走了。張良覺得這老頭的行為有點古怪,就站在那裏,看老頭要往哪兒去。

老人走了很長一段路,忽然又走了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小夥子不錯,還值得教導。五天以後,天剛亮的時候你到這裏來見我。”張良聽他的口氣,估計他是一位賢人,就趕緊跪下答應了。

過了五天,張良早上起床,就到橋上去見那位老人。沒想到老人早已先到了,他見張良來晚了,很生氣地對張良說:“你跟老人約會,怎麼能遲到,讓我等你呢?”張良趕緊認了錯,老人說:“再過五天,早點來。”說完就走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見雞叫就爬了起來,匆忙地跑到橋上,一看老人又到了。老人氣呼呼地瞪了張良一眼,說:“再過五天來見我!”

張良這次吸取了教訓,到了第四天的半夜裏,他就跑到橋上,站在那裏等著。過了一會兒,那老頭來了,他看到張良已等在那裏,就高興地說:“這才對嘛!”說完,他拿出一本書來遞給張良,說:“你回去好好讀這部書,將來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大有作為。”

老人說完,也不等張良道謝,頭也不回就走了。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傳說是周朝初期的太公望編的。從那以後,張良勤奮攻讀兵書,果然成了一個非常有名的軍事家,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