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是紳士比克維克等行獵故事,不甚為世所重;後來仆人山姆(SamWeller)出現,談諧嘲諷,百變不窮,那月刊頓時風行起來。迭更斯手頭漸寬,這才遷入這宅子裏,時在一八三七年。
他在這裏寫完了《比克維克秘記》,就是這一年印成單行本。他算是一舉成名,從此直到他死時,三十四年間,總是蒸蒸日上。來這屋子不多日子,他借了一個飯店舉行《秘記》發表周年紀念,又舉行他夫婦結婚周年紀念。住了約莫兩年,又寫成《塊肉餘生述》,《滑稽外史》等。這其間生了兩個女兒,房子擠不下了;一八三九年終,他便搬到別處去了。
屋子裏最熱鬧的是畫,畫著他小說中的人物,牆上大大小小,突梯滑稽,滿是的。所以一屋子春氣。他的人物雖隻是類型,不免奇幻荒唐之處,可是有真味,有人味;因此這麼讓人歡喜讚歎。屋子下層一間廚房,所謂“丁來穀廚房”,道地老式英國廚房,是特地布置起來的——“丁來穀”是比克維克一行下鄉時寄住的地方。廚房架子上擺著帶釉陶器,也都畫著迭更斯的人物。這宅裏還存著他的手杖,頭發;一朵玫瑰花,是從他屍身上取下來的;一塊小窗戶,是他十一歲時住的樓頂小屋裏的;一張書桌,他帶到美洲去過,臨死時給了二女兒,現時罩著紫色天鵝絨,蠻伶俐的。此外有他從這屋子寄出的兩封信,算回了老家。
這四所宅子裏的東西,多半是人家捐贈;有些是特地買了送來的。也有借得來陳列的。管事的人總是在留意搜尋著,頗為苦心熱腸。經常用費大部靠基金和門票、指南等餘利;但門票賣的並不多,指南照顧的更少,大約維持也不大容易。
格雷(ThomasGray,1716——1771)以《挽歌辭》(《ElegyWritteninaCountryChurchyard》)著名。原題中所雲“作於鄉村教堂墓地中”,指司妥克波忌士(StokePoges)的教堂而言。詩作於一七四二格雷二十五歲時,成於一七五○,當時詩人懷古之情,死生之感,親近自然之意,詩中都委婉達出,而句律精妙,音節諧美,批評家以為最足代表英國詩,稱為詩中之詩。詩出後,風靡一時,誦讀模擬,遍於歐洲各國;曆來引用極多,至今已成為英美文學教育的一部分。司妥克波忌士在倫敦西南,從那著名的溫澤堡(WindsorCastle)去是很近的。
四月一個下午,微雨之後,我們到了那裏。一路幽靜,似乎鳥聲也不大聽見。拐了一個小彎兒,眼前一片平鋪的碧草,點綴著稀疏的墓碑;教堂木然孤立,像戲台上布景似的。小路旁一所小屋子,門口有小木牌寫著格雷陳列室之類。出來一位白發老人,殷勤地引我們去看格雷墓,長方形,特別大,是和他母親、姨母合葬的,緊挨著教堂牆下。又看水鬆樹(yewtree),老人說格雷在那樹下寫《挽歌辭》來著;《挽歌辭》裏提到水鬆樹,倒是確實的。我們又兜了個大圈子,才回到小屋裏,看《挽歌辭》真跡的影印本。還有幾件和格雷關係很疏的舊東西。屋後有井,老人自己汲水灌園,讓我們想起“灌園叟”來;臨別他送我們每人一張教堂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