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人物傳記(8)(1 / 3)

1982年,包文瑞結束了從事近三十幾年的飛行事業,轉業到吉林農業大學工作,擔任總務處副處長。後勤工作對已超過“知天命”年段的包文瑞來說,是一門新的領域和學科,但他一直堅守“任何工作都是黨和國家的需要”“後勤工作也是一門學問”的理念,深入農業大學各基層單位學習、調研,虛心向身邊的同誌請教,以一名小學生的角色參與到後勤管理工作中。他不顧年事已高,身體多病,虛心好學,勤於鑽研,從處長到普通員工甚至是後勤處的臨時工作人員都成為他工作中的良師益友。他仍然堅持部隊上的光榮傳統,經常到後勤第一線工作中親自體驗,理解和感受職工的辛苦。在師生沉睡的微弱晨光中、在燈光稀疏的夜色裏,在食堂、宿舍、教室、操場,在校園的各個角落裏,人們經常看見包文瑞老人忙碌的身影。他總是把別人不理會、不注意、不知道或不想做的小事管起來,讓點點滴滴的小事變成溫暖,流入師生的心裏。他是學校的好管家,也是師生的好朋友。每當看見個別學生把吃剩下的米飯、饅頭扔掉時,老人的心就沉下來,他輕輕地讀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把扔掉的食物撿起來。日子久了,同學們受到感染,再也不隨意浪費糧食了。他雖然不是高校的專職教師,轉業做地方後勤工作,但他用自己的樸實、善良的品格,用認真、勤勞的作風,教育和影響著一代代年輕人,讓他們懂得愛國、愛家、愛他人和敬業、報國,讓他們懂得服務人民要從身邊小事做起的深刻道理。

1986年,包文瑞同誌從領導崗位上退居二線。雖然不再擔任領導職務,但是他從未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工作熱情絲毫未減。麵對學校和後勤處裏交給的各項工作,他積極出主意、想辦法,始終做到工作有始有終。現在,包文瑞年過80,頤養天年,但他崇高的品格,善良的性格和為國家不懈奮鬥的精神,仍然久久地留在人們的心裏,影響著與他相識的年輕人。

一個從杜爾伯特走出去的解放軍戰士,一個蒙古族空軍飛行員,包文瑞同誌用他奮鬥的一生,書寫著平凡而偉大的業績。當他耄耋之年休閑在家的時候,杜爾伯特人民仍然敬仰他為“雄鷹高飛衛家國”的英雄。

2012年10月於杜爾伯特

走進草原 創辦民族學校

——記杜爾伯特蒙古族中學創始人哈斯通拉嘎先生

新中國成立後,翻身解放的杜爾伯特蒙古族農牧民高高興興地送子女上學,但是,蒙古族初中教育仍是空白。1954年,旗政府在旗第一中學開設了兩個蒙古族初中班,第二年又招了一個班。因蒙古語文教學困難,從齊齊哈爾民族中學臨時聘請特格喜博彥與莎蘭夫婦,兩年後,整體轉入齊齊哈爾民族中學。單獨設立蒙古族中學,成了廣大蒙古族同胞的熱切期盼,也是杜爾伯特旗政府十分關注的一件大事。1956年,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成立前夕,哈斯通拉嘎同誌受組織委派來到杜爾伯特草原,成為杜爾伯特蒙古族中學的創始人。

哈斯通拉嘎,蒙古族,1915年11月3日出生,內蒙古哲裏木盟奈曼旗達呆區興崗圖村人。從偽滿洲國紮蘭屯師道學校畢業後,回鄉從事教育工作,任沙力好來國民優級學校校長、旗公署教育股長、旗公署巡視員,期間,曾到興安西省開魯縣任職員訓練所教官。1939年10月,去日本東京大學學習考察,1941年6月回國。1944年6月,任奈曼旗勸業科代理科長。哈斯通拉嘎同誌是哲裏木地區較早接受中國共產黨影響的愛國進步知識青年,一直跟隨內蒙古人民革命黨從事蒙古人民解放事業。1945年8月,東北光複後,參加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組織的奈曼旗人民自衛委員會,任副會長。

1946年,新四軍三師獨立旅按照中國共產黨的部署來到奈曼旗一帶,同時,東蒙古自治政府也積極地在察哈爾、卓索圖、哲裏木(即現在的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北部和赤峰、通遼、興安盟)等地區開展民族解放運動。3月,以哈斯通拉嘎為代表的奈曼旗革命進步青年,秘密與進駐庫倫的新四軍三師獨立旅和東蒙古自治軍司令員阿思根同誌聯係,此時,阿思根同誌也代表東蒙古自治政府正積極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部隊商談合作事宜。哈斯通拉嘎請新四軍和東蒙古自治軍聯合出兵奈曼旗,於是,裏應外合,一舉擊潰國民黨張念祖部,解放了大沁他拉(奈曼旗政府所在地)和整個奈曼旗。3月16日,在新四軍和東蒙古自治政府的協商下,奈曼旗民主政府成立,哈斯通拉嘎同誌出任旗政府首任旗長,並兼任旗大隊大隊長。在任奈曼旗民主政府旗長期間,在極其複雜的環境中,哈斯通拉嘎同誌積極協調新四軍與東蒙古自治政府之間的關係,組織蒙古族群眾,為打擊國民黨軍隊的進攻、清初土匪殘餘勢力、減租減息、穩定奈曼旗革命形勢和支援中國共產黨軍隊在東北站穩腳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947年3月,哈斯通拉嘎同誌被東蒙古自治政府調離奈曼旗,到王爺府(烏蘭浩特)任東蒙古自治軍軍部秘書。同年末,入東蒙古軍政大學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組織上安排他在白城地區從事民族教育工作,後調任齊齊哈爾民族中學蒙古語文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