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二陵”“二碑”及其他
墓碑誌記曰:“爰建碑坊於二陵,勒事功之梗概,敘經曆之實跡,使與曆史映其輝,於山河同其壽也,乃刻石庸誌不朽雲爾。”《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誌》第一卷附載《杜爾伯特旗王府墓碑坊誌及其注釋》一文記:墓碑“一式兩塊。墓碑為青色石料製成,碑座寬75.5厘米,高41厘米,厚42.5厘米;碑身寬52厘米,高128.5厘米,厚20厘米。碑身正麵碑文為蒙漢兩種文字,刻有立碑時間、立碑人及撰文、書丹者。碑坊誌在碑身背麵,為漢文楷書,18行,740字。土地改革時期,王府的陵墓被毀。東吐莫區九扇門村群眾將兩塊墓碑拆除,由九扇門屯、馬場屯各保存一塊。1986年由縣博物館征集、珍藏。”由是可知,旗紮薩克陵寢有二陵,因而,立有一式兩塊墓碑,同誌,即每個陵墓前立有同樣的墓碑,碑文相同。從墓碑誌中分析,二陵分別為:野葬者為一陵,土葬者為一陵。野葬者,全是收殮的白骨或骨灰金匣子;土葬者,應有棺木,但如何合葬,現難以知曉。
據杜爾伯特努圖克人說,蒙古人敬畏紮薩克陵寢,“土改”時是九扇門村其他民族群眾拆毀的,陵戶們不敢阻擋。挖掘陵墓、拆毀碑坊後,馬場村與九扇門村群眾都將碑石當做井旁轆轤樁子,鑿打出轆轤孔,因而,碑文有缺失。
2013年6月於杜爾伯特
參考文獻:
[1]王國誌主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誌》第一卷,第727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波少布、何日莫奇著:《黑龍江蒙古部落史》,哈爾濱出版社。
[3]義都和西格主編:《蒙古民族通史》,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4]額爾德木圖主編:《科爾沁曆史與地理》,第6頁,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5]葉大匡、春德著:《調查杜爾伯特旗報告書》,遠方出版社。
論杜爾伯特地名的曆史文化特色
杜爾伯特是個曆史悠久且有豐富多彩的地名文化的地方,留存的地名可追溯到遼金時代。金國初年,蒙古朵兒邊(杜爾伯特)部落移牧嫩江左岸中下遊,世居此地近千年,形成了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多元而鮮活的地名文化,很多地名也反映了時代變遷的痕跡。
杜爾伯特的地名富含蒙古族文化元素,反映了該地域的曆史發展脈絡,記載著杜爾伯特蒙古部落的形成、遷徙及在杜爾伯特草原的曆史發展進程。研究杜爾伯特地名文化,是挖掘搶救杜爾伯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課題。杜爾伯特地名,包括現今存留的縣、鄉(鎮)、村(屯)、農林牧漁場、草原、山丘、水係、農林牧漁生產點地名及景區、保護區、車站、遺址等名稱,包括古代具有地名性質的部落與旗、縣名稱,也包括縣內湮滅的地名與縣境外原杜爾伯特旗的蒙古語地名,研究這些地名的蒙古語與漢語用字、讀音及名稱的由來、含義、曆史沿革,我們可以清晰地窺視出杜爾伯特地區近千年來的社會曆史演變、經濟發展進步、民族文化交流情況以及該地名指代實體的地理位置、自然風貌等許多信息。
一、地名記載著杜爾伯特部落遷徙與融合發展的曆程
“杜爾伯特”和“杜爾伯特草原”是杜爾伯特地區最具有標誌性的地域名稱。“杜爾伯特”之名史籍記載已有上千年曆史,它原是蒙古部落名稱,是指蒙古朵兒邊部落和嫩科爾沁杜爾伯特部;它也是蒙古地方行政建製名稱,是指清崇德元年(1636年)建立的杜爾伯特旗和新中國(1956年)建立的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杜爾伯特草原”是蒙古人在這裏建製以後產生的名稱,它特指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的大草原,在研究杜爾伯特曆史時,也指杜爾伯特部落遊牧地和杜爾伯特旗境。
“杜爾伯特”,蒙古文記作“杜爾伯德”,蒙古口語也讀作“杜爾伯德”,是蒙古語“杜爾本”“杜爾伯”的複數形式,這些詞彙的蒙古語意都是數詞“四”的意思。“杜爾伯特”作為部落名稱,是“四兄弟的人們”“四兄弟的部落”之意。
“杜爾伯特”之名,經曆了由起初的蒙古氏族名稱、部落名稱、地域名稱到國家地方一級行政建製名稱的演變過程。
“杜爾伯特”之名,來自於蒙古高原的一個古代蒙古氏族的稱呼,後來成為這個蒙古部落的名稱。漢文史籍在翻譯《蒙古秘史》時,大多把這個蒙古部落音記作“朵兒邊”。“杜爾伯特”氏族形成大約已有一千多年了,其名稱見於史籍也有800年了,1240年成書的《蒙古秘史》最早明確記載了這個氏族。道潤梯步先生所著新譯簡注《蒙古秘史》中稱:“都娃·鎖豁兒有子四人,如是居間。其兄都娃·鎖豁兒歿矣。都娃·鎖豁兒歿後,其四子們,不以親齒其叔父朵奔·蔑兒幹,鄙薄之,離析之,棄置而遷徙之矣。遂為朵兒邊氏,朵兒邊百姓者即彼等也。”而策·達姆丁蘇榮先生的蒙古文轉寫本《蒙古秘史》中在記錄這件事時則記為:“都娃·鎖豁兒有四子……成為杜爾伯特氏。”《蒙古秘史》中所說的這個朵兒邊氏、杜爾伯特氏,就是《蒙古源流》中記載的“托諾依、多克新、額木尼克、額爾克”四兄弟,即由他們四兄弟組成的蒙古部落。朵兒邊氏雖說1240年見諸文字記載,但是,這個氏族的產生卻遠遠早於這個年代。據《蒙古秘史》和《大蒙古國源流黃金史》等史籍記載,組成朵兒邊部的四兄弟的父親都娃鎖豁兒,是蒙古始祖孛爾帖·赤那的第12世孫,四兄弟的叔父朵奔蔑兒幹,是成吉思汗的第11代世祖。“據此推算,朵兒邊部大約在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葉就開始活動於人類社會曆史舞台。”[1]千年前,生活在蒙古高原肯特山與斡難河一帶的都娃鎖豁兒的四個兒子,離開其叔父朵奔·蔑兒幹,分居而稱朵兒邊氏。其後裔又東遷至貝爾湖一帶而成朵兒邊部,此部遼金期間再遷至大興安嶺以東,金太宗天會年間(1124年)三遷至嫩江與通肯河之間遊牧。算來,到此地已有900年曆史了。由於這個蒙古部落最早來到嫩江左岸中下遊,並世居此地,這片草原才有了“杜爾伯特”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