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論文(16)(2 / 3)

在朵兒邊部遊牧杜爾伯特草原400多年之後,明朝嘉靖年間(1547年),為輔佐北元大汗達賚孫庫登汗,原居大興安嶺之陰的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第十四世孫奎蒙克·塔斯哈喇,率科爾沁萬戶左翼東遷至鬆嫩平原,為有別於留居大興安嶺之北的科爾沁部右翼,號所部為諾恩(嫩)科爾沁。起初,剛剛來到鬆嫩平原的嫩科爾沁部,與原在這裏遊牧的豁羅剌斯、紮拉伊爾、朵兒邊三部同牧。大約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東北蒙古部落“兀良哈三衛”之一的福餘衛的烏濟耶特人反叛北元大汗,庫登汗令嫩科爾沁部參與平叛。平叛勝利後,奎蒙克塔斯哈喇的長子博迪達喇的第八子愛納嘎,分牧於嫩江左岸的烏裕爾河中下遊即朵兒邊部遊牧地,便占領朵兒邊之地,吞並朵兒邊之眾,沿用朵兒邊之名,號所部為嫩科爾沁杜爾伯特部。朵兒邊部民眾融進了嫩科爾沁,組成了新的杜爾伯特部。此時起,漢文史籍將這一區域和這裏的蒙古人記作“杜爾伯特”,此漢文記法便約定俗成。

二、地名記錄了杜爾伯特地區的曆史沿革和重大曆史事件

(一)曆史沿革

在千年的曆史演進中,杜爾伯特由蒙古部落遊牧地發展到國家地方行政區域,留下了許多行政建製名稱。行政建製名稱具有地名的特性,反映著杜爾伯特地區的曆史沿革。

朵兒邊部金代初年來到嫩江左岸中下遊遊牧,隸屬上京路;元朝時期先隸屬帖木哥豁赤斤後裔國王,後隸屬遼陽行省;明代前期隸屬奴兒幹都司之蒙古兀良哈三衛的福餘衛。明代中葉,嫩科爾沁部來到這裏,此地為嫩科爾沁杜爾伯特部遊牧地。這一時期,朵兒邊部與繼之的杜爾伯特部由於以部落形式生產生活,沒有行政建製名稱留存,隻留下了與部落相關的地名。

清崇德元年(1636年),清廷撤部建旗,杜爾伯特部第二代諾顏阿都齊的長子色楞為首任紮薩克,“杜爾伯特旗”成為國家地方行政建製名稱。

對建旗後的杜爾伯特旗方位、境域、四至邊界等,清人張穆《蒙古遊牧記》記載得比較詳細具體:“杜爾伯特部在喜峰口東北千六百四十裏,至京師二千五百裏。東西距百七十裏,南北距二百四十裏。東至黑龍江界,西至紮賚特界,南至郭爾羅斯界,北至索倫界。……牧地:當嫩江東岸,齊齊哈爾城東南,呼蘭城西。東至哈他伯齊坡(會典作哈達布,起百四十裏接黑龍江界。旗東百四十裏有富穀,蒙古名巴雅鼐。旗東十裏有烏葉爾河,源出黑龍江境內,西南流,經黨衲坡,又南入郭爾羅斯後旗界)。南至阿蘇台紮嘎(百六十裏接郭爾羅斯界)。西至嫩江(三十裏)。北至布台格爾池、烏柯爾鄂克達(百裏接索倫界,旗北百裏又有疊翠岩,蒙古語名磨朵圖)。東南至霍塔圖哈克(百六十裏接黑龍江界,旗東南七十裏有納赫爾池)。西南至柯勒吉勒格(百四十裏接紮賚特界,旗西南百四十裏有和吉蒙克坡)。東北至阿瑪勒起綽普多爾互塔(百六十裏接黑龍江界,旗東北百四十裏有阿拉克阿吉爾漢坡,百六十裏有黨納坡)。西北至嫩江(百十裏接紮賚特界,旗西北百十裏有逹克逹界)。紮薩克駐多克多爾坡。”[2]《蒙古遊牧記》中提到的標誌性地點,經有學者考證如下:哈他伯齊坡,在今青岡縣柞樹崗子一帶;黨納坡為今杜爾伯特縣煙筒屯鎮的璫奈屯;阿蘇台紮嘎,在今大慶市大同區老山頭一帶;布台格爾池,在今泰來縣嫩江左岸黑魚溝一帶;烏柯爾鄂克達,在今杜爾伯特縣克爾台鄉特勒屯西南的鄂土崗子;疊翠岩,蒙古名磨朵圖,為杜爾伯特縣境內大山種羊場的四方山;霍塔圖哈克,在今安達市、肇東縣交界處;柯勒吉勒格,即今杜爾伯特縣腰新鄉興隆村很吉日格古城;和吉蒙克坡,即今肇源縣富強鄉四方山;阿瑪勒起綽普多爾互塔,在今林甸縣東北界二十棵樹屯附近;阿拉克阿吉爾罕坡,即今齊齊哈爾市東南哈拉烏蘇附近的大阿拉街、小阿拉街。這些地名,記錄了杜爾伯特旗被分割前的邊界與境域麵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