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入近年來部分重要論文,冠名以“從革命到共和”,乃取自張灝先生“轉型時代”的概念,即自清末到民國,知識群體互爭雄長,推動思想潮流,建構公共空間,而報刊雜誌等傳媒則起了關鍵作用。本書以孫中山、梁啟超為例,探討晚清“革命”話語的理論與實踐,而關於拿破侖一文說明其英雄傳奇在中國的傳播軌跡,到“新小說”中卻被描畫成“英雄末路”,意味著大眾傳媒的興起對於“革命”價值的接受出現某種轉折。
本書主要論述民國時期的都市通俗文學、電影與報刊雜誌等大眾傳媒的關係,描繪文學與文化多元競爭的盛況。重點之一是針對現下學界的流行看法,強調“通俗”(即“鴛鴦蝴蝶派”)文學不僅在大眾啟蒙及打造時尚等方麵扮演重要角色,也在政治和文化方麵切入都市的發展趨勢,體現了“共和”憲政的自由與民主理念。
論文大多以個案出發,而在一種宏觀把握中描述某曆史時段的文學與文化景觀,涉及一些普遍認識的議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研究方法上與海內外對於民國時期報紙期刊的研究新潮相呼應,更著重文學文本的研讀,在思想史、文學史、文化史之間“跨界”,回到曆史場景,重現其錯綜複雜的脈絡。最後兩文關於代表民國時期文學巔峰的張愛玲,在與西方現代主義的比較研究中說明她獨特的思想與文學成就。全書約30萬言。陳建華生於上海。1988年獲複旦大學文學博士,2002年獲哈佛大學文學博士。1989—1991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做訪問學者。曾任教於複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美國歐柏林學院,今在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發表專著《十四至十七世紀中國江浙地區社會意識與文學》、《徘徊在現代和後現代之間》(與李歐梵合著)、《“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革命與形式——茅盾早期小說的現代性展開,1927—1931》、《帝製末與世紀末——中國文學文化考論》,及文學創作《陳建華詩選》、《去年夏天在紐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