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中物理互動教學的幾點體會(1 / 2)

教學園地

作者:侯海興

1 互動的理論基礎

1.1 最近發展區理論

維果茨基認為,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麵,要使教育對學生的發展起主導的促進作用,就必須確立學生發展的兩種水平,一是他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幫助,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才能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這兩個水平之間的差異叫最近發展區。所以教育創造了最近發展區,並要在教學過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尚處於最近發展區內的發展過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完成3個任務。1)評估:對學生的學習狀況、認知發展水平進行評估。2)選擇學習活動:選擇恰當的學習活動和活動呈現方式,使學習任務能適應學生的發展水平,不至於過難過易。3)提供教學支持,以幫助學生成功通過最近發展區:教師不能包辦學生的探究過程,也不能對學生的困難置之不理,教師要發揮腳手架(支架)的作用。這個支架是教學的輔助物,學生憑借支架可能完成其無法獨立完成的學習任務。

1.2 支架式教學

支架是學習過程中由教師提供的一個暫時性的支持,來協助學生發展學習能力。這個暫時性的支持(支架)可能是一種教學策略或教學工具。憑借這個支架,隨著學生能力的提高,最終讓學生能主動學習,並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支架的主要作用是使學生保持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活動,並最終成功通過最近發展區獲得發展。在互動課程中,這個支架就是互動課件,它為學生創造了學習環境和任務。

1.3 互動教學

互動課程通過互動課件來開展互動教學。維果茨基關於心理發展理論強調社會文化取向,認為社會交互在認知發展中起到基礎性的作用。維果茨基堅信學習任何事物都經過兩個階段,首先是通過和其他人交互,然後再整合到自己的智力結構中。學習的社會性可通過在學校環境中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的自我討論,學生與教材、計算機的互動來實現。而以計算機技術支持的情境學習、合作學習等突出了學習的社會性。

2 互動合作的特點

互動合作教學必須以平等、尊重、自願作前提。整個過程必須是在非常融洽的、和諧的、愉快的和饒有興趣的課堂氣氛中完成,即這裏肯定涉及一個啟發、討論、交流的過程。它不同於傳統的強迫教育。傳統的教育把教師看做知識的占有者,處於完全主動的地方,其作用是向學生灌輸知識、技能、技巧,而學生則被視為一種按某種需要加以塑造的素材,或接受知識的容器,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

3 互動合作的主要內容——師生、生生合作

在互動合作中,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兩者地位應該是平等的。教師必須通過一定的教學媒體,采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向學生傳輸教學信息,即教師應該“授之以漁”,而並非“授之以魚”。這無疑給執教者提出較高的要求。教師應研究和發現學生自身的主體性規律,探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主體性特點,揭示學生在掌握物理公式、定律,解答物理習題過程中的心理規律,研究物理學習與學生發展的關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協調學生間的關係,促進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引入競爭,引導學生共同進步。

4 互動合作建立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

教師應該在談笑風生中滲入大量的信息,很好地把握知識要點,並有一種觸類旁通的感覺;而學生也能在這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下樂於學習,精於學習,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相反,如果教師一味強調生源差,學習習慣不好,而采用強製性的教育方法,以加班加點為手段,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會強化學生的逆反心理,教學往往以失敗而告終。所以學生能否在輕鬆愉快又饒有興趣的學習氣氛中學習是教學成敗的關鍵,也體現了合作教育和愉快教育的相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