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古詩十九首》“清厚”論(1 / 3)

為闡述其詩學理論,賀貽孫尋找經典作品作為“筏破”。《詩筏》中,賀氏給予《古詩十九首》極高的評價,標舉它為其所倡導的詩歌審美最高理想之“化境”的典範,並重點進行示範性的文本細讀鑒賞品評。賀氏認為“將古詩數十首,稍為箋破於後,以見古人作詩大意,不過如是而止,則唐詩可以類推矣”。《詩筏》中,賀氏從字句、意旨與章法入手,將其“化境”理論更具體地運用到《古詩十九首》文本細讀中,並將陸機擬詩與《古詩十九首》進行了對讀,從而凸顯了《古詩十九首》的經典價值。

“化境”乃賀氏最高層級的詩學概念,它包括“文心”與“筆致”兩個層麵的含義,即“無厚之厚(清厚兼備)”的審美效果與“無法之法”的審美表達。

從審美效果看,“化境”是“清”、“厚”兼備的“神化”境界,在賀氏看來,“化境”的外在表征是“清”,而“清出於厚”,“清空一氣”,乃厚氣所養,非淺薄者所能僥幸達至。在此,賀氏不僅將“清”與“厚”相提並論,而且主張隻有內厚外清、內外俱徹,才能達到其所追尋的詩家最高境界之“化境”。

賀貽孫認為“清”乃出於“厚”,但他對於“清”與“厚”的關係沒有作進一步的論述,他著重論述的是“厚”與“無厚之厚”的關係,“無厚之厚”就是“清厚”。從邏輯上看,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賀氏的“無厚之厚”就是內厚外清、內外俱徹的詩家“化境”?

“無厚之厚”乃其詩歌審美的最高境界,“無厚之厚”是升清降濁的結果。“厚”乃“無厚”的基礎,“無厚”乃對“厚”的超越與升華。所謂“無厚”者,“金之至精,煉之至熟,刃之至神,而厚之至變至化者也,夫惟能厚,斯能無厚”。

賀氏“取古人而升降之”。在賀氏所構建的古代文學經典譜係中,李白與杜甫乃“厚”的典範。“所謂厚者,以其神厚也,氣厚也,味厚也。即如李太白詩歌,神氣與味皆厚,不獨少陵也,他人學少陵者,形狀龐然,自謂厚矣,及細測之,其神浮,其氣囂,其味短。畫孟賁之目,大而無威;塑項籍之貌,猛而無氣,安在其能厚哉!”

賀氏認為“古今詩文,能厚者有之,能無厚者,未易觀也”。能達“無厚之厚”之“化境”的,“文惟孟莊,詩惟蘇、李、十九首與淵明。後來太白之詩、子瞻之文,庶幾近之”。在其詩歌經典譜係中,蘇武、李陵、《古詩十九首》與陶淵明乃第一等之詩人,達至“無厚之厚”的境界,而李白與杜甫稍稍遜色,隻能處於其下一等級。

“化境”突破了“厚”,而達到了“無厚之厚”。一方麵詩人“不怨之怨”、“不情不緒”的內在涵養外化在作品中,呈現出超越神厚、氣厚、味厚,而達致“攪之不碎,揮之不開”的“清空一氣”的詩歌審美效果;另一方麵,在詩歌審美表達上突破了“法”而進入“無法之法”,而這種“無法之法”更具體落實在詩歌語言表達“不得以字句論,不可以跡相求”,從而達到了“不接之接”、“不斷不續”、“盡而不盡”、“不轉而轉”、“不換而換”、“不倫不次”之“無跡、無端、無縫”的神化境界(以上引號中的語詞均來自《詩筏》)。

賀氏認為詩歌“化境”,“然須厚養氣始得,非淺薄者所能僥幸”。“詩文之厚,得之內養,非可襲而取也。”清人牟願相的《小澥草堂雜論詩》也說:“儲、王作清詩,定有厚氣裏其筆端。”賀氏更仔細地將“厚”與“薄”、“富”、“肥”、“蠻”等區別開來,“博綜者謂之富,不謂之厚。穠縟者謂之肥,不謂之厚。粗僿者謂之蠻,不謂之厚”。他認為“《古詩十九首》,人知其澹,不知其厚”,“能以厚與人,能以厚自處”。

“厚”在賀氏的《詩筏》中有多處論述。賀氏所說的“厚”的內涵,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即“不情不緒”、“不怨之怨”。賀氏強調“情”又化解“情”,這種思想建立在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之上,實際上來源於《風》、《雅》之厚,為“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忠孝至性。

他形象地以“血痕”與“墨痕”比喻詩之“有情”與“無情”,強調詩歌情感的重要性,如他認為《孟冬寒氣至》一首“或悲或喜,顛之倒之,總一‘情’字耳”;古詩《上山采蘼蕪》則“通篇總是一情字,認真不得”;《冉冉孤生竹》一首更是“其情篤摯”。在強調“情”的基礎上,賀氏進一步用“不情不緒”強調古詩之性情之“厚”。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