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化境”理論的價值與意義(2 / 2)

“化境”是中國傳統“天人合一”這一哲學觀念在詩歌審美上的體現。“儒道兩家皆以天人合一為最高精神境界。”儒家之“化”,以人文化成自然;道家之“化”,以自然化成生命。儒家以德心提倡文章道德之“厚”,道家以虛心提煉審美妙悟之“清”。“厚”與“清”並重乃中國詩歌美學思想陽儒陰道或內儒外道,儒道釋三家融彙並行的體現。

“化境”一詞來源於佛經,指佛教化的境界。清代王士禎的《香祖筆記》卷八曰:“舍筏登岸,禪家以為悟境,詩家以為化境,詩禪一致,等無差別。”禪是佛、道、儒三種文化係統交彙的生成物。賀氏會通了儒道釋三家之思想,其詩學的許多概念雜糅著儒道釋思想。如賀氏借莊子“天籟”說解釋儒家之“風”,來闡發其“天然本色”的思想,更以莊子“無厚之厚”的“化性”思維來構建其“化境”的思想:

詩之有風,由來尚矣。十五國中,忠臣孝子,勞人思婦之所作,皆曰風人。風之感物,莫如天籟。天籟之發,非風非竅,無意而感,自然而烏可已者,天也。詩人之天亦如是已矣。今夫天之與我,豈有二哉?莫適為天,誰別為我?凡我詩人之聰明,皆天之似鼻似口者也;凡我詩人之諷刺,皆天之叱吸叫嚎者也;凡我詩人之心思肺腸,啼笑寤歌,皆天之唱喁唱於刁刁調調者也,任天而發,吹萬不同,聽其自取,而真詩存焉。……吾乃知言詩者之貴天也。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偽。……

莊子雲:“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所謂無厚者,金之至精,煉之至熟。刃之至神,而厚之至變、至化者也。夫惟能厚,斯能無厚。古今詩文,能厚者有之,能無厚者,未易觀也。無厚之厚,文惟孟莊,詩惟蘇、李、十九首與淵明。後來太白之詩、子瞻之文,庶幾近之。雖無厚與薄,毫厘千裏,不可不辨。

賀氏的詩學思想集中體現在其“化性”思維(即“易”思維)。“化”即易與變,天地自然及萬物陰陽的易變之道,循乎自然,本於“無”,“負陰抱陽”。其“化境”詩學思想的核心具體來看,即“厚”與“清”的對立與統一。“天人合一”的“化”是在最高的境界,即“無”的境界層次實現的。一切已有形名的存在,又總是有自我否定的因素潛伏於其後,故“有無相生”。《詩筏》中,賀氏的詩學思想是通過否定語言來曲折地表達的,“無厚者,而厚之至變、至化者也”,“無法者,乃法之至法”,其具體體現為“不情不緒”、“不怨之怨”、“不接之接”、“不斷不續”、“不轉而轉”、“不換而換”、“不倫不次”等。體會了賀氏的“化性”思維,才能真正體味其《詩筏》“不用之用,不舍之舍”之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