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黔籍黃埔一期生掠影(2 / 3)

與其他黃埔一期的同學比起來,有“摩登處長”之稱的馮劍飛是比較令人惋惜的一位。馮劍飛是盤縣人,曆任軍校第二期區隊長、複興社河南分社書記、預備第二師師長等職。馮氏儀表豐瞻,儒雅倜儻,軍服筆挺,風紀儼然,馬靴鑒可照人,頭發一絲不亂,文采風流,書法秀美。任貴州保安處處長時,有“摩登處長”之名。任上將省保安團隊組建為預備二師著力甚多,榮任該師師長,未久被蔣介石撤職。蔣問:貴師訓練如何?馮答曰:“可!”蔣又問:“上陣有無把握?”,馮卻答“學生尚無把握”。蔣頓時拂然不悅,立令馮離職,讓有把握的人來幹。副師長陳明仁繼之。陳明仁及麾下團長王伯勳、張學聖等人聞知,為馮鳴不平,但亦無可奈何。1947年2月,馮劍飛授陸軍少將軍銜,同年7月退出現役。

何應欽的旗幟

在黔籍黃埔一期生中,何應欽的侄子,興義人何紹周(1902年生)應是最為著名的一位,但他的名氣並非因為其“侄帥”的身份,而是其在抗日烽火中一戰成名。1944年7月2日至9月7日,何紹周指揮第八軍在滇西龍陵鬆山與日寇血戰66天,以傷亡6074人(其中陣亡3145人)的慘重代價,終將頑敵聚殲,克複鬆山。

鬆山之役,殘酷慘烈,險象叢生。8月3日,鑒於鬆山久攻不克,蔣介石嚴令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轉何紹周:“務於9月上旬克複鬆山,如果違限不克,軍、師、團長應以貽誤戎機領罪。”何連夜召集部下相商,決定對鬆山子高地敵堡群實施坑道爆破。8月20日9時15分,爆破成功,子高地克複,但其餘諸高地日軍仍瘋狂憑險固守。8月25日,蔣介石再催衛立煌,衛派督察組至鬆山向何下達筆記命令:“該軍於本日(9月1日)須將鬆山及大寨之敵全部肅清,不得藉口先後及顧慮任何犧牲;如逾限未能達成任務,著將負責之師長、團長一起押解長官部,以軍法從事,該軍長亦不能辭其責!”

9月3日,第八軍103師309團陳永思部不僅未能擴大戰果,反將既得之3號高地丟失。衛立煌聞知,怒不可遏,電令何紹周就地將陳永思槍斃。情急之下,何對衛有所頂撞,衛急遣人交何親筆信一封:“紹周,切勿以熟相欺,以身試法!”何始知事態嚴重,遂緘口斂容,令王光煒為309團代團長,與陳永思一道組織、指揮敢死隊續攻3號高地。經連日苦戰,反複拉鋸,加以援兵趕至,終於9月7日全殲鬆山全境之頑敵。9月9日,蔣介石致電衛立煌“獲悉鬆山陣地於9月7日為第八軍攻占,心中極為欣慰。”何紹周因此榮獲“青天白日勳章”,升任雲南警備總司令。

1948年9月,何紹周授陸軍中將軍銜。1949年12月7日,何紹周在貴州畢節離開19兵團部至重慶,後乘飛機離開大陸,在香港隱居有年,後移居巴西、美國。1980年11月6日,病逝於美國紐約。

另一位與何應欽有特殊關係的黃埔一期生是王文彥。王與何一樣,都是興義人,而其最表現得最為出彩的地方在於其馭下有方以及抗戰中積極作戰。1936年秋冬,王文彥任140師師長。王到任後,除對副師長、師參謀長及軍需、副官、軍械、軍醫4處處長人選進行調整外,對團至排的各部隊長均留用不動,體現了其溫和、謹慎的馭下之術。因與何應欽有特殊關係,故140師在軍餉、武器裝備、被服糧彈補充等方麵得何照顧不少,王也因之頗受本師官兵擁戴。1938年台兒莊之役,王指揮140師於台兒莊東南郊之禹王山及南郊望母山一線與敵血戰月餘,軍官傷亡70餘人,士兵近3000人。1938年秋後王迭任第八補充兵訓練處處長、第八十軍軍長、37集團軍副總司令。1948年,經穀正倫舉薦出任貴州綏靖公署副主任。次年11月,89軍軍長劉伯龍在晴隆被穀正倫設計槍殺後,穀曾希望王出任89軍軍長,甚至作自己的代理人,王堅辭不受,令穀頗為寒心。王後經昆明轉飛香港寓居,1955年在港因腦溢血去世,終年53歲。

黔籍黃埔一期生中,除了何紹周與王文彥之外,另一位與何應欽關係比較密切的正是他的親信、安順人劉漢珍。1927年夏,正在天津南開中學就讀的張法乾,利用暑假到南京擬參加國民革命軍,偶遇安順小同鄉劉漢珍。據張回憶:“劉幼時曾在其家讀私塾,黃埔一期畢業。此人文武雙全,頗得何敬公賞識,時任東路軍14師42團團長”。因係故人,張曾向劉堅決表示進軍校的意願,劉不同意,認為南開很好,望張在科學方麵多努力用功。但張從軍意願甚堅,執意留在劉漢珍軍中,隨劉參加了龍潭戰役。

龍潭戰役結束,眾多黃埔一期同學知悉劉與何應欽的親密關係,請劉向何陳詞,由何領銜致電恭迎蔣介石由日本回國複總司令職,繼續領導北伐。劉向何進言,何卻首鼠兩端,勸進電遲遲不發,為蔣所忌恨。蔣複職後,何坐了冷板凳,劉漢珍等黔籍黃埔一期生多被投閑置散。

1963年3月30日,劉漢珍病逝於香港。

抗戰烽火中的黃埔魂

在八年抗戰中,有兩位黔籍黃埔一期生的表現尤其突出,他們是保全桑梓之宋思一和譽毀交加的牟廷芳。

宋思一為貴州貴定人,曾任黃埔軍校潮州分校大隊附、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四師政治部主任、第二戰區前敵指揮部後方辦事處處長兼交通處處長等職。1944年11月29日,日寇犯黔南,12月2日獨山縣城陷落,貴陽震動。何應欽奉蔣介石之命坐鎮貴陽,於南明堂召開緊急會議,欲行堅壁清野、焦土抗戰之策。會後特召貴陽警備司令兼省防空司令宋思一懇談。宋內心頗受煎熬。違令則軍法不容,遵命必鄉梓塗炭。長沙“文夕大火”殷鑒不遠,前思後想,最終決定“軟性抗命”。一麵強調執行焦土抗戰之困難,一麵嚴令部屬“非有我之命令,不得引火爆炸,違者以軍法論處。”由於宋之冷靜處置,加之日寇很快撤出黔南,貴陽城終免焚城惡運。抗戰勝利後,宋思一擔任過貴州綏靖公署副主任等職。1984年11月14日在貴陽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