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籍黃埔一期生掠影
封麵專題
作者:餘岸竹
2007年,最後一位黃埔一期生孫元良去世,黃埔一期徹底步入了曆史的長河。黃埔建校至今已整整90年,那15名黔籍黃埔一期生中,有的一戰成名,至今常被後人提及,而有的卻因種種原因,被遺忘在曆史深處……
“神州陸沉,中原鼎沸,強鄰環視,外患頻來,是以吾人顧數年之功,會彼就此,以期他日有成,內拯同胞於水火,外挽狂濤於巳頹。秋毫之意是即,吾毅然入本校之宗旨也。”此段意蘊深刻,文采斐然,氣韻完足的文字,摘自黔籍黃埔一期生石美麟對“何以入本校”問題的回答。(見《陸軍軍官學校第一至第四隊學生詳細調查表》)誦之詠之,頓生倚天拔劍,投袂而起的壯誌豪情。
黃埔一期黔籍將領速寫
滴水映日,窺斑見豹,心中有主義,手中有槍杆;升官發財請走他路,貪生畏死莫入斯門。確是黃埔軍校後來勳昭日月,震古鑠今的不二法門,實其來有自,非浪得虛名。
黔籍黃埔一期生共15名。入校時年齡最大者25歲,為宋思一、楊伯瑤。最小者20歲,為牟廷芳。入校時已婚者5人,分別是馮劍飛,宋思一,伍文濤、陳泰運,王文彥。已婚並有子女者2人,為宋思一,伍文濤。入校前學曆,除楊伯瑤自謂“隻知中國文字,世為大定鍾慶土司”外,陳鐵畢業於遵義縣立中學;蔡光舉、馮劍飛、羅毅一畢業於貴陽模範中學;何紹周、伍文濤、陳泰運、王文彥、淩光業畢業於貴陽南明中學;劉漢珍畢業於安順中學;牟廷芳畢業於上海南洋中學;王慧生畢業於四川成都強國中學。此外,馮劍飛肄業於大同、東吳、廈門大學,蔡光舉肄業於廈門大學,陳泰運、伍文濤肄業於南京東南大學,王文彥、宋思一肄業於上海大同大學。宋在入大同大學前,還曾自費留學日本兩載。
饒有意味的是,何紹周乃軍校總教官何應欽之親侄,王文彥乃何應欽夫人王文湘之幼弟,但兩人的入校介紹人卻是滇軍將領範石生及留日士官名將李烈鈞。何應欽介紹王慧生入校,據說因王慧生乃王文湘之外甥。淩光亞在黔籍黃埔一期生中名氣稍遜,但其在校加入國民黨的介紹人之一則是校長蔣介石。宋思一入校介紹人之一為著名共產黨人惲代英。馮劍飛未經任何人介紹,閱報聞知招生信息,自行投考獲選。黃埔一期生初設4隊。第一、二、三隊為正取生,計350名。第四隊為備取生,計120名。馮劍飛名列第一隊;陳鐵、羅毅一、宋思一、伍文濤名列第二隊;陳泰運,蔡光舉,劉漢珍、王慧生名列第三隊;牟廷芳、淩光亞、石美麟、何紹周、王文彥、楊伯瑤名列第四隊。
打撈被遺忘的記憶
2007年,最後一位黃埔一期生孫元良去世,黃埔一期徹底步入了曆史的長河。黃埔建校至今已整整90年,那15名黔籍黃埔一期生中,有的如何紹周那般一戰成名,常被後人提及,而有的卻因種種原因,被遺忘在曆史深處。
15名黃埔一期的黔籍學生中,有一位曾獲得了“軍校犧牲第一人”的讚譽,他就是蔡光舉。蔡光舉是貴州遵義人,就讀於廈門大學文科時,聞黃埔軍校招生之訊,擲筆喟歎:“革命不成功,國家不強盛,百姓不得安居樂業。吾輩學子,徒坐寒窗,有何益哉!”毅然投筆從戎。黃埔畢業後未久即任教導第1團第3營黨代表,為同儕中之佼佼者。1925年2月14日,一次東征淡水之役,抱必死之心請任敢死隊隊長。次日18時總攻發起,身先士卒,數度負傷仍奮力衝殺,隊員蔣先雲急扶之,蔡忍痛高喊“先雲,趕快為我包紮,叛賊正等我們去痛殺!”終因傷勢過重於2月16日辭世,年僅23歲。兩日後,廣州各界為其舉行追悼大會,校黨代表廖仲愷主持,校長蔣介石親自為他撰寫了追悼公告。蔡光舉墓今仍獨立於黃埔軍校墓園供人憑吊。
與蔡光舉一樣英年早逝的黃埔一期生還有伍文濤與石美麟。
伍文濤為貴州黎平人,1923年入南京東南大學補習。黃埔軍校一期畢業後,曆任軍校第三期入伍生總隊第二隊隊長,第三團團附。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師第四團營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補充第五團副團長,獨立第三旅二團團長。1928年二次北伐時,在山東地境作戰時陣亡。
貴州後坪縣(今沿河縣)濯水場人石美麟生於1903年。先後求學於貴陽、北京平民大學預科、朝陽大學法學院,1924年春經譚熙鴻、李大釗、石瑛薦介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四隊。畢業後參加東征、北伐諸役,後任南京中央軍校教官,1933年不幸病逝於南京鼓樓醫院。
蔡、伍、石3人因過早凋零沒能留下太多記載,但他們的同期同學羅毅一卻更是如泥牛入海。關於羅毅一的資料少而又少,據其羅毅一在《陸軍軍官學校第一至第四隊學生詳細調查表》中的自我表述,可知其為赤水人,生於1903年。1922年卒業於貴州省立中學,入黃埔前未婚。加入中國國民黨的時間為1924年5月,介紹人為邱安民、張彌川,兩人均為羅毅一的黃埔同期同學。入校目的為“欲受點軍事訓練以完成為一個國民”,入校介紹人為淩霄、王度、李元箸,均為貴州辛亥以降如雷貫耳的軍政名人。羅毅一後來不僅其名不彰,而且渺若飛鴻。隻知其離開軍界還鄉赤水,曾為周西成辦理赤水軍官訓練團出謀劃策,餘情不詳。
在早期的黔籍黃埔生中,貴州大方人楊伯瑤也是非常特殊而留下記載卻不多的一位。首先他是由孫中山特許進入黃埔軍校的。其次,他的家族世為大定鍾慶土司。楊伯瑤15歲受辛亥革命熏陶,南下廣東從軍,官至連長。1924年春經安健介紹,孫中山特許考入黃埔一期,同時加入中國國民黨。參加東征、一次北伐。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托辭為父奔喪棄職還鄉。以土司身份維持地方治安,頗有治績。人贈其楹聯“此地可稱幹淨土,知君不是等閑人”。平素喜騎馬、旅行、吟詩作賦。解放後曆任貴州省民委副主任,政協常委。1957年後備受冷遇,“文革”更遭逢厄運,被逐出省府大院居所,被迫租賃農家豬圈棲身,淒風苦雨中,8子中先後有4子死於饑餓和疾病。1972年,更以現行反革命罪關押於省公安廳看守所。至病危準取保就醫,終因延誤治療,於1972年10月11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