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籍黃埔軍人與抗日戰爭
封麵專題
作者:梁茂林
在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14年衛國戰爭裏,黔籍黃埔軍人以自己的血肉之軀,阻擋、遲滯了裝備、訓練均優越的日本侵略軍。自1937年抗戰全麵爆發至1945年日本投降,抗戰中的每一個戰場上都活躍著黔籍黃埔軍人們的身影,他們以鮮血和生命實現了“以血灑花,以校作家”的誓言。
抗日戰場上,黃埔生在各自的部隊中發揮驍勇善戰的特長,與凶殘的日軍浴血奮戰,為近代以來中國取得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紀念黃埔軍校創建90周年之際,就貴州籍黃埔軍人的參戰經曆作一點初步介紹。
講到黃埔軍校,人們首先會說起黃埔軍校創建時的總教官、興義人何應欽(1890-1987)。何應欽在抗日戰爭時期任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軍政部長、陸軍總司令等重要職務。在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最危險的抗日戰爭時期,何應欽是國家軍隊中起最核心作用的領導人之一。1945年9月9日上午9時,何應欽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本無條件投降。何應欽被美國學者讚譽為“中國陸軍之保姆”。很多中國軍人認為,何應欽是蔣介石委員長“最賢明的輔弼”。
除了何應欽之外,在黃埔軍校任過教官和工作的黔籍將領還有很多,如:貴定人史維煥,六枝人安健,貴陽人李俠公,台江人張卓,貴陽人張汝弼,甕安人冷少農,綏陽人宋質堅,鎮遠人楊正坤,貴陽人遊鳳池,畢節人韓文,貴陽人魯純仁,貴陽人熊銘清,三都人滕久壽,印江人魏應鵬等15人。如果從戰爭過程分析,在抗日戰爭的各個時期,不少黔籍黃埔軍人在重大會戰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在中華民族艱苦卓傑的14年衛國戰爭裏,黔籍黃埔軍人以自己的血肉之軀,阻擋、遲滯了裝備、訓練均優越的日本侵略軍。1932年2月4日,曾任過黃埔軍校教官的三都人滕久壽,在上海吳淞要塞司令部參謀長任上,被日軍彈片穿透胸部陣亡。早在全麵抗戰爆發的第一年,如火如荼的正麵戰場上就活躍著黔籍黃埔將士們的身影。1937年8月8日至27日,黃埔五期生、第十三軍參謀長、天柱人吳紹周,率吳紹周支隊堅守南口釣明湖等地區近20天。1937年10月6日,黃埔一期生、85師師長陳鐵到達山西忻口堅守忻口主陣地,至11月2日奉命撤出時,全師隻剩下一營人。10月28日,黃埔五期生、第八十五師510團團長、遵義人劉眉生,在前沿陣地指揮作戰時被炮彈片擊中頭部左側陣亡。
除了血灑疆場、壯烈犧牲的英烈,更多在抗日戰場上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的黔籍黃埔軍人同樣應值得後人紀念與銘記。1937年9月下旬,黃埔六期生、獨立第三十四旅702團2營營長、安順人牟龍光,在上海瀏河口、羅店、福山鎮、無錫等地阻擊日軍進攻上海。1937年12月3日至12日,黃埔四期生、103師副師長、興義人戴之奇,黃埔六期生、103師618團團長、銅仁人萬式烔,黃埔六期生、103師副官處主任、遵義人王光煒,駐防南京內成賢街,率部守備中山門……這些都還隻是冰山一角,由於抗戰史料缺失等原因,更多黔籍黃埔軍人的具體情況我們無法得知。但僅僅從以上數據已經可以看出,黃埔軍人們在那場戰爭中付出了多麼沉重的代價。
抗戰第二年,黔籍黃埔軍人的表現更為突出。在這年所發生的“徐州會戰”、“花園口事件”、“萬家嶺大捷”等重大曆史事件中,都有黔中黃埔男兒的身影。1938年5月,黃埔一期生、140師師長、興義人王文彥,率部參加徐州會戰第二階段戰鬥,在日軍攻擊禹王山、王母山、宿羊山等地的戰鬥中,配合滇籍60軍堅持戰鬥月餘。1938年5月24日至6月9日,黃埔洛陽分校第四期生、新編第八師師部參謀、道真人熊先煜,具體執行炸開花園口大堤的作戰任務,參與了這場形成持久戰的驚天戰事。武漢會戰中,第三十二軍60師、141師、142師在白水街、麒麟峰一仗,是萬家嶺戰役中外圍阻擊日軍最悲壯最輝煌的戰役。這一仗殲滅日寇4000餘名,致使日軍第27師團鈴木聯隊和宮崎聯隊大部被殲,粉碎了東西兩股日軍會合的企圖,使我軍順利收攏口袋,為合圍日軍第106師團創造了決定性條件。黃埔五期生、荔波人楊家騮時任60師360團團長,在麒麟峰阻擊日軍時壯烈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