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歐洲軍”,離我們還有多遠?(2 / 2)

在本次首腦峰會上,各國一致認為合作發展軍事力量是保持歐洲防務能力、彌補不足並避免重複建設的不二法門。其中的關鍵是集中各國的防務資源、協調各國的防務需求並形成可觀的規模經濟。由此一來,歐盟各國的防務力量就有希望在未來的安全行動中配合得更加流暢,而歐盟與北約之間的合作關係也會從中受益,可謂一舉多得。

對於具體發展哪些防務能力,歐洲理事會給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一是“遠程有人駕駛飛行係統”。這一係統融合了現代戰爭理念和前沿軍事科技,對歐盟防務力量的升級具有重大意義。峰會要求製訂該係統在2020至2025年的發展規劃,推動各成員國在這一係統方麵的緊密合作,同時要求歐盟委員會研究相關立法並為其研發等技術工作配備資金。二是發展空中加油能力。該能力的缺失曾使得歐盟國家在2011年幹預利比亞時對北約和美國表現出極大的依賴,削弱了歐洲的政治分量。峰會要求各成員國與聯盟攜手合作,全麵提升遠程空中補給尤其是“多功能空中加油運輸”能力,真正實現防務獨立。三是提高衛星通訊能力。毫無疑問,這也是著眼於未來的戰略之舉。峰會上,首腦們要求成員國、歐盟委員會以及歐洲航天局三方為新一代官方衛星通訊的建立緊密合作,並明確提出要在2014年建成衛星使用者集團。四是發展網絡安全能力。峰會決定在歐盟《網絡安全戰略》的基礎上提高民事和軍事層麵上的合作,把重點放在訓練和演習之中,搶占戰略製高點,為歐盟防務行動中的網絡安全保駕護航。除了這四大能力外,本次峰會還要求進一步夯實歐洲防務工業的基礎,畢竟,發達的軍工產業才是提升能力的根本保證。

共識與分歧:大國立場微妙博弈

歐盟中永遠不乏“老謀深算”的國家,諸如法國、德國、英國等成員皆為近代以來國際外交舞台上的老手。就像以往的曆次峰會一樣,各成員國在布魯塞爾也少不了一番討價還價。防務本就是個敏感議題,再加上經濟危機的幽靈徘徊在眼前,各國首腦都不敢輕言讓步,隻能盡量求同存異。客觀地說,本次峰會達成了重要共識,發展歐盟防務能力的一係列決定乃至具體措施就是明證。畢竟,歐盟能力不振給所有成員國都帶來了傷痛,以幹預利比亞為例,就連對北約和美國情深意濃的英國也在事後大聲疾呼必須彌補大西洋兩岸的能力鴻溝。因此,歐盟峰會決定提高能力確實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然而另一方麵,德、法、英等大國在歐盟防務領域的其他議題上卻有著諸多不同立場,甚至是重大分歧。例如,英國對所有進一步強化“製度性”合作的倡議都高度警惕,它認為由《裏斯本條約》所奠定的永久結構性合作應該嚴格限於防務力量的“發展”層麵,決不能延伸到力量的“擁有”和“使用”層麵,這是英國的底線。卡梅倫首相在會上坦言:“歐盟國家進行防務合作是對的。但歐盟擁有陸軍和空軍,完全錯誤。”當然,人們對於英國的立場很少感到意外。令人意外的是,法國和德國之間竟也有不和諧音。奧朗德總統會上極力呼籲建立歐盟海外行動基金,而法國在馬裏和中非的行動馬上就可從中受益。巴黎認為這合情合理,因為“法國在代表歐洲行動”,既然代表整個歐盟,當然應該大家出錢。但德國不這麼看。柏林對巴黎的真正動機和“無私”行為並沒有把握,因此,默克爾總理隻能告訴老朋友:“對於德國沒有參與決策的海外行動,我們不會資助”。

顯然,對於雄心勃勃的歐盟防務而言,一次峰會是不夠的。

(作者為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