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城市與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地區環境背景比較研究
城市前沿理論
作者:俞來雷
摘 要:從空間支撐性的角度比較研究世界遺產城市與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地區環境背景,選取的環境背景要素是歸一化植被指數,在對兩類遺產城市地區歸一化植被指數分別進行研究的基礎之上,比較了兩者的異同,得出的主要結論包括:從世界遺產城市與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地區各地域年歸一化植被指數算術平均值的比較來看,以60km研究半徑為分界點,在小於60km區間前者植被情況整體高於後者,而在60km-200km區間後者植被情況整體高於前者,且世界遺產城市各地域年歸一化植被指數分布更為離散,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地區各地域年歸一化植被指數分布更為集中。
關鍵詞:遺產城市;城市地區;環境背景;歸一化植被指數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_disibledevent=(IR-R)/(IR+R),是指示大尺度植被覆蓋和植被生產力的良好指標。根據李雙成對相關研究的分類,主要涉及到三個方麵:“關於地表植被覆蓋時間變化的趨勢分析,以像元、區域抑或類型的一元回歸的斜率表征植被是否“變綠”的研究;關於植被特征反演和估算,獲得植被覆蓋度、淨第一性生產力、生物量和物候期的特征值的研究以及關於NDVI與環境因子的關聯,用相關分析定量表達NDVI與氣溫、降水等因子的相互關係研究”[1]。其中關於地表植被覆蓋時間變化趨勢的研究如基於NOAA/AVHRR數據的中國主要植被類型NDVI變化規律研究[2];關於1983—1992年中國陸地植被NDVI演變特征的變化矢量分析研究[3];關於1981-2001年中國西北幹旱區NDVI變化分析研究[4]等。關於植被特征反演和估算的研究如基於NDVI的中國天然森林植被淨第一性生產力模型研究[5];關於利用NOAA AVHRR植被指數數據集分析黑河流域季候特征研究[6];基於時序植被指數的華北地區作物物候期/種植製度的時空格局特征研究[7]等。關於NDVI與環境因子關係的研究如關於AVHRR NDVI與氣候因子的相關分析研究[8];關於中國西北地區NDVI變化及其與溫度和降水的關係研究[9];基於小波變換的NDVI與地形因子多尺度空間相關分析研究[10]等。從理論上來講,“NDVI 變動於-1-1 之間,NDVI 數值越大,表明植被的覆蓋程度越高,植被活動越強,在冰雪覆蓋的地區,NDVI 常常為負值,在戈壁沙漠地區,受下墊麵信息的影響較大,其值不穩定,常常不能真實反映植被的覆蓋狀況”[11]。
1 方法與結果
1.1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的數據來源包括:世界遺產城市和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空間分布數據,數據根據世界遺產城市聯盟官方網站、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係統網站以及GOOGLE EARTH等資料整理而成;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數據,研究采用比利時VITO研究所提供的長時間序列植被指數數據(SPOT VEGETATION NDVI),其空間分辨率為1km,時間分辨率為旬,本次研究涉及到的是1999-2008年間的數據。在研究之初,首先對1999-2008年間比利時VITO研究所提供的長時間序列植被指數數據進行了預處理,整理出來的數據成果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全球年歸一化植被指數分布和全球年內各月歸一化植被指數分布,其中前者是10年間全球歸一化植被指數的平均值,而後者則是根據10年間對應月份全球歸一化植被指數整理出來的平均值,共計12各月。為消除地表非植被因素的影響,本次研究將定義NDVI值大於 0.1 的地區為有植被覆蓋地區,而NDVI值小於0.1 的地區為植被稀少地區,並根據不同的情況確定合適的NDVI值進行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