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洛陽城市空間結構研究
城市文化資本
作者:趙方方
摘 要:洛陽是“十三朝都會”。明清時期洛陽城的空間結構,抹不掉前朝宮城布局、裏坊建製、市場分布的痕跡。在洛陽都城時代空間布局演變的基礎上,研究明清洛陽城市核心空間、社會空間、經濟文化空間布局,以完善和充實古代洛陽城市地理空間研究。
關鍵詞:明清時期;洛陽城;空間結局
Abstract:Luoyang is “13 dynasties can”.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ime Luo river Yangcheng's spatial structure, could not erase the previous dynasty imperial city layout, in the work place organic, the market distribution trace. Evolves in the Luoyang capital city time space layout in the foundation, grinds ascertains the clear Luoyang city core space, the social space, the economical cultural space layout, by consummated and the enrichment ancient times the Luoyang city geography space research.
Key words: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ime;Luo river Yangcheng;Spatial result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01-57(7)
洛陽是著名的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13朝都先後在此建都。列朝都洛是有其曆史地理基礎的:洛陽北靠邙山,南對伊闕,東屏嵩嶽,西依崤函,四麵群山環繞,中為狹長盆地,伊、洛、瀍、澗縱橫其間,獨有的地理優勢和區位優勢,使其曆來都是兵家逐鹿的都城聖地。也正因如此,即使洛陽城屢次在改朝換代之際遭到毀滅性破壞,之後又總能迅速地被重建起來。
1 都城時代洛陽城市空間的演化軌跡
古代洛陽城市空間的形成演化與其都城建置興廢變化息息相關。古代洛陽都城建置的確立,是研究洛陽城市空間形成演化的前提[1]。偃師二裏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均分布在現洛陽市域內,形成“五都薈洛”的景象(圖1),是洛陽乃至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的見證。
1.1 夏、商、周時期洛陽城的空間組織形式
偃師二裏頭遺址(夏都斟鄩)是洛陽都城史上的第一頁。《尚書·周書》中記載,“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指洛水、伊水曲折彙流之處,地勢平坦,是適宜夏王朝建都的地方[2]。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太康在洛汭建立夏都斟鄩。二裏頭遺址,北臨古洛河,南去伊水5千米,往東不足1萬米便是伊洛二水彙流處。1950年挖掘出的一號宮殿基址經探測發掘東西長108米,南北寬約100米,占地麵積1萬平方米。1978年二號宮殿被挖掘出來,基址麵積約為4千平方米。
偃師商城(商都西亳)並沒有繼續沿用斟鄩故城,而是重新選擇位置,東移於洛水之陽。《括地誌》中記載“湯即位,居南亳,後徙西亳,在偃師縣西十四裏”。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期間,商朝建都西亳。偃師商城,西南距二裏頭遺址6千米,東接今偃師縣城。1983年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勘探城址整體略呈長方形,南北約1700米,東西最北部1215米,中部1120米,南部740米,麵積為190萬平方米。
洛陽都市的成長始於周都洛邑。西周初年,周公、召公營建洛邑,兩座城池分別為王城和周城,王城城址在澗水東、瀍水西,今洛陽市區王城公園一帶;周城城址在今洛陽市東17千米,西距白馬寺約1.5千米。晉《元康地道記》載:“王城南北九裏七十步,東西六裏十步。”王城係南北長,東西寬的長方形。經實測,王城南北長3700米,東西寬2800米,與文獻記載相符。周城的城池規模,據《帝王世紀》載:“東西六裏十一步,南北九裏一百步。”晉《元康地道記》載:“城內南北九裏七十步,東西六裏十步,為地三百頃一十二畝三十六步。”兩書記載,相互吻合。
1.2 漢、晉、魏時期洛陽城的空間組織形式
漢魏故城是在成周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位於今洛陽市東17千米,洛陽市和孟津、偃師二縣交會處,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地形北高南低。東周、東漢、三國魏、西晉和北魏五期,先後在此建都。公元前25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即帝,定都洛陽,並改稱“雒陽”。東漢在周城的舊址上,擴大城池,在城內廣修宮殿和觀台館閣,東漢末年,洛陽嚴重毀壞。建安二十五年(220),魏文帝曹丕稱帝,遷都洛陽。魏都洛陽,仍以漢都為基礎。魏文帝在東北角建造百尺樓,明帝在城西北角築金庸城。魏鹹熙二年(264)晉王司馬炎稱帝,仍都洛陽,城市、宮殿多同漢製。武帝之後,五胡亂華逐鹿中原,使洛陽再度遭劫。公元387年,北魏統一北方,至495年遷都洛陽,北魏洛陽城仍在漢魏洛陽城的基礎上建立。
漢魏故城是由內城和外郭城組成。內城是東漢、魏、晉的舊都,外郭城則為北魏新築[3]。據《帝王世紀》載:“呈東西六裏十一步,南北九裏一百步”。晉《元康地道記》載:“城內南北九裏七十步,東西六裏十步,為地三百頃一十二畝有三十六步”。內城大體長九裏,寬六裏,故稱“九六城”。新中國成立後經考古發掘漢魏故城東垣3862.7米,西城垣長3811米,北城垣長2600米,南垣被洛水衝毀,總麵積93萬平方米。外郭城東西1萬米,南北7500米。
東漢時期洛陽商業極為發達,“船車賈販,周於四方”。晉朝時期洛陽有三市:一金市,在城內宮城之西;一馬市,城東建春門外;一羊市,在大城南,三市早放晚收有定時。北魏時期工商業發達,有固定的市場:西陽門外有洛陽大市。市東有通商、達貨2裏;市南有調音、樂律2裏;市西有延酤、治殤2裏;市北有慈孝、奉終2裏;另外還有準財、金肆2裏,這十個裏坊顧名思義,多是專門從事各行業經營的聚集區,“凡此十裏,多諸工商貨殖之民,千金比屋,層樓對出”[4],可見當時經濟空間與居住空間的融合以及興居樂業的繁榮情況。北魏洛陽城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座大規模配置居民裏坊的都城,改變了兩漢以來宮殿區占據都城主要空間的傳統,對北齊、隋、唐的都城製度產生了深遠影響[1]。
1.3 隋、唐時期洛陽城的空間組織形式
隋唐東都城是洛陽都市建設的鼎盛時期。隋唐時期,洛陽東都作為陪都,城址稍微西遷,東距漢魏故城18裏,西離周王城5裏,在今玻璃廠至唐寺門一帶。隋大業元年(605)始築東都洛陽城。武則天光宅元年(684)稱神都,天授元年(690)由於國號改為周而改稱周都,神龍元年(705)唐中宗複位,複稱東都。唐朝東都仍沿襲隋製,宮城皇城如故。唐末“安史之亂”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五代梁太祖於開平三年(909)遷都洛陽,修葺洛陽城池,築南北二城,洛陽複又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