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安走上前,緩緩掃過在座諸位,開始講解:“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若考生解釋為:學習優秀就做官。此等答卷,棄之。”
眾人點頭,因為如此解釋,則與之對稱的‘仕而優則學’,難道要理解成:做官如果優秀了就去學習?
見眾人無異議,邵安繼續講道:“若將‘優’釋為‘行有餘力’,評下等;釋為‘多’,評中等。”
這次下麵隱隱傳來嗡嗡聲,個別人對此感到疑惑,終於有一年青官員站起來問道:“邵相,下官不解。馬融注《論語》,訓‘優’為‘行有餘力’。何以評下等?”
“《說文》有雲:優,饒也。又曰:饒,飽也。《小爾雅》雲:優,多也。”邵安毫不客氣的舉出反例。
提問者被駁得無言以對,臉一紅拱手道:“下官受教。”
“將‘仕’釋為‘學習’,下等;釋為‘做事’,中等。”邵安停頓片刻,環視四周,“諸位可有疑問?”
第二個人站起來了,態度可比第一個要謙遜許多,“下官愚鈍,敢問邵相,此解出自何處?”
邵安解道:“朱熹曰:‘仕與學,理同而事異。’然本官以為,此處應參照《段注》:仕,事也。‘仕’與‘士’皆事其事之謂。”
“多謝丞相,下官受教。”
邵安最後點評道:“將‘學’釋為‘學習’,下等;釋為‘覺悟’,中等。《說文》有雲:學,覺悟也。”
總結一下,就是說將此句譯為“學習優秀了就做官”的人,直接落榜。譯為“做官有餘力就去學習,學習有餘力就去做官。”很明顯後半句邏輯不通,當官可不是你學習有了閑餘時間,想當就能當的。故此等試卷最好成績也就相當於是個三甲名次。
如果理解為“學習有餘力就能做事”或者“讀書多了可以做事”,邏輯合適,可能落個相當於二甲的名次。
最後公布正確答案,此句應該這麼理解:“做事如果做得多了就能領悟其中的道理,領語的道理多了就能更好地做事。①”若理解無誤,再加上立意出眾,文筆精妙,那麼擠入前三名是很有希望的。
邵安宣布完取卷要求,同考官們才開始閱卷。等同考官點評過後,再將卷子移交副主考彭源平。彭源平看過,覺得此文尚可,就寫個“取”字,上交主考官。邵安看後,覺得中意,便寫“中”字,那麼恭喜這位考生,終於及第了。
所以說,邵安的閱卷工作並非冗雜,但他清楚,此刻遠遠還沒到輕鬆的時候。因為在閱卷過程中,舞弊的機會是最多的。那麼多同考官,哪能保證他們沒有一人受賄?什麼通關節,換卷子……其手段之多,方法之奇,簡直令人防不勝防。
※※※※※
貢院的閱卷工作在緊張進行中,且說貢院之外,大理寺中則翻起來驚濤駭浪。
擾亂一汪春水的,就是被邵安趕出考場的劉汝卿。他按照邵安指示,去大理寺鳴冤。等升堂告完後才發現,自己要告的人正是主審之人——馮徹。
審案者是被告者,這可是前所未有之事。
話說那日情形,劉汝卿擊鼓過後,差役案例拿過狀子,遞交大理寺卿馮徹。等馮徹看完,發現這竟然是狀告自己的案子,立馬來了興致,馬上開堂審問。
劉汝卿被帶到堂下,抬頭看向主審官,臉上無絲毫詫異之情。因為他根本就沒見過馮徹,甚至連馮徹是誰都沒聽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