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留遺禍陷腹背危境,患無窮爭戰和困局(1 / 3)

臨近五更時分,眾臣已陸續到達,齊聚朝房待漏。

今次大朝會,邵安在通知各位臣僚時已公布議題,故而有的大臣趁等待上朝之機,低聲詢問身邊同僚,探探口風。有的大臣緊握笏板,手心冒汗。有的大臣低頭整理衣襟,不理世事。

等邵安攜孫敕一前一後進入朝房,文官噤聲,起立行禮;武將倨傲,毫不理會。邵安一看武將們的陣勢,就知道今天定有一場惡戰了。

邵安行至主座,其餘各官按品級坐立,他環視四周,見軍方除了帶兵離京的武將,其餘人俱到。高巍不在,武將以宋綦將軍馬首是瞻,而宋老將軍向來頑固,並且把名聲看得比性命還重。這種人,怎麼可能接受議和?

至於其餘武將,一個個意氣風發,熱血沸騰,隻想建功立業,卻沒想過朝廷的負擔。

漏盡,大朝會始,皇帝於奉天門臨百官。

文武分兩班自午門入朝,文由左掖門,武由右掖門。入內後,先於金水橋南依品級序立,候鳴鞭。再依次過金水橋,詣奉天門丹墀。①

皇帝安座後,再鳴鞭,左右兩班齊進禦道,文武百官行一拜三叩首禮。禮畢,眾臣奏事。

由丞相領頭,率先稟奏。邵安拿出前夜寫好的奏章,大聲誦讀。文章簡練短小,一針見血,大致列出與突厥一戰的種種不利之處,主題鮮明,勸諫議和。

曆朝曆代,大多是文臣主和,武將主戰,邵安提出議和,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

幾位武將也聯名寫了奏疏,由宋老將軍上前稟奏。武將並非全是粗俗武人,不通文墨。隻聽他們的文字慷慨激揚,言辭激烈,其中一段寫道:“……嗚乎!誰為陛下謀此也?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②……”

宋綦氣喘籲籲的念完,退回右側。皇帝聽完兩位重臣相反觀點的上書,未置可否,沉默良久問道:“眾臣工有何想法,各抒己見。”

群臣不敢擅動,戶部尚書倪泓羽最先出列,他今日特地帶來了戶部賬本,上呈皇帝。

皇帝隨手翻看幾頁,原來是近些年的賬本,他頗有深意的瞅著階下之人,“愛卿這是何意?”

“聖上所看乃戶部曆年賬本。永康年末,朝廷幾番大興土木,修建皇陵,致使國庫日益減少。泰安初年,國庫告罄。自臣主管戶部,僅能保證收支持平,無法使國庫充盈,臣愧對皇上。”倪泓羽泣淚下拜,他雖未言主和,但任誰都能聽出弦外之音。

歸德將軍當即反駁道:“若議和,仍要散盡錢財,戶部就能支付得起?”

“那要看談的結果了。然而要戶部再供給幾萬將士的糧餉,決計是付不起的。”

兵部尚書趙維也說:“臣主和。此刻正值西北激戰,若北線再起戰事,禁軍已調出五萬,剩餘禁軍要保衛京城,不宜再動。而各州府廂軍,路途遙遠,調動不便,且廂軍戰鬥力漸弱,配備簡陋,不足以抵抗突厥鐵騎。”

“趙大人所言不實,本將所到之處,見禁軍及各地廂軍厲兵秣馬、枕戈待旦。”又一名年輕將領請戰道,“皇上,末將願領兵上陣殺敵。”

“皇上,末將也願往北境助戰。”

“末將懇求同去。皇上,下旨吧。”

…………

大殿上武官們紛紛跪地,請戰之聲此起彼伏。他們各個情緒高昂,抱著為國捐軀的信念,寧為玉碎,不願瓦全。

見我朝勇將輩出,皇帝甚感欣慰。而文臣們麵露尷尬之色,默不作聲的杵在朝堂之上。

吏部尚書彭源平想了想說:“將軍豈可輕言兵事?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刑部郎中蔣偲附言:“彭大人所言極是。況我朝兵力不足,何以抵擋兩國攻擊?”

“蔣大人怎能未戰先怯?”武將揪住話柄,立馬向其開火,“我泱泱大國,還敵不過蠻夷小地麼?”

“就是,怎可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