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宋代遊記(2)(1 / 3)

遊褒禪山記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省)人。慶曆二年(1042)進士,曾兩度為相,實行變法。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王安石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學家。他博學多才,工詩、詞、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文注重反映社會矛盾,文峭拔奇崛,詩遒勁清新,詞則風格高峻。旅遊作品寫於罷相、隱居後,以短小的律詩和絕句為多,刻畫有力,意境清新,風格俊逸平暢。有《王臨川集》等。

【原文】

褒禪山①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日“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塚也。距其院東五裏,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河百餘步,有碑仆道②,其文漫滅③,獨其為文猶可識日“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④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⑤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子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⑥。既其出,則或咎⑦其欲出者,而子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於是予有歎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⑧,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有誌矣,不隨以止也⑨,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誌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餘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⑩!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肖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甲子,臨川王某記。

【注釋】

①褒禪山:在今安徽省含山縣。

②仆道:倒在路上。仆,倒伏。

③漫滅模糊不清。

④記遊:在遊覽處題字留念。

⑤怠:懶惰;此指懶得再前進。

⑥明:照明。

⑦咎:歸罪,責怪。

⑧夷以近:平坦而且近。

⑨隨以止:盲從他人而停止前進。

⑩何可勝道也哉:哪裏說得盡呢?

【賞析】

本文是一篇議論性很強的記遊文章。作者的立意在於借記遊來闡發做學問、成事業的道理,所以於遊所寫較為簡略平淡,而於遊所思所悟卻寫得極為精細深沉。由遊洞所見“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悟出人欲要有所得,必須有誌、盡力,並借助外物而決不能淺嚐輒止,半途而廢;由所見路邊仆碑因“其文漫滅”,加之古書多散失,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甚多,悟出研究學問者應持“深思而慎取”的態度,決不可輕信盲從,以訛傳訛。

本文前半部分記遊處處為後麵說理設伏張本,後半部分說理則句句聯係前麵的記遊,前後呼應語言簡練精確;記事簡潔明快,說理準確生動;句式多變,虛字運用自如,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魄力。文章既代表了王安石散文的風格,又可見宋文長於議論的特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雁蕩山記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宋代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仁宗嘉祜間進士。神宗時提舉司天監,累官翰林學士、三司使。因積極支持王安石變法而遭受排擠和打擊。後來定居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過著隱居著述生活。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博學能文,精通天文、曆算、方誌、典誌、地理、音樂、醫藥,首創渾儀、景表、浮漏等天文儀器,創造新曆,為後世所采用。有《夢溪筆談》、《長興集》等。

【原文】

溫州雁蕩山①,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嚐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西域書,阿羅漢②諾矩羅居震旦③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讚》,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後因伐木,始見此山。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蕩。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又有經行峽,宴坐峰,皆後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遊曆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