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宋代遊記(2)(2 / 3)

餘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穀,不類他山,皆包在諸穀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穀中則森然幹霄。原其理,當是為穀中大水衝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穀之類,皆是水鑿之穴。自下望之,則高岩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於山頂之地麵。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岩,亦此類耳。今成皋④、陝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穀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見。靈運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注釋】

①雁蕩山:在今浙江省東南部,是著名的遊覽區。

②阿羅漢:古印度語中“聖人”的音譯。

③震旦:東方日出之間。

④成皋: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滎陽縣境內。

【賞析】

本文是一篇介紹有關地理知識的文章,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從廣義的角度看,它又是一篇優美的遊記散文。文章的前半部著筆於說明雁蕩山得名的由來,並以“天下奇秀”總括該山的風景特色,巧妙地點出其主要景點,介紹同它有關的曆史文化知識和自然景觀特點。後半部分則著筆於對雁蕩山實地考察所見的自然景觀和經過研究得出其生成原因的結論。而作者的考察和研究所得,又都是通過生動具體的描述呈現在讀者麵前,令人信服而又不覺枯燥。然後,作者又以黃土高原常見的地貌特征來推論自己的結論,表現出他較強的理性思考特點。文末說明雁蕩山自古以來長期不曾被人發現的原因,正在於它那特殊的地形地貌,既照應了文章的開頭,又印證了作者的觀察與思考。

全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描述生動準確,語言簡明流暢,讀後不僅能增長自然地理方麵的知識,而且能獲得自然美的享受。

登蓮花峰記

【作者簡介】

王得臣(1036~1115?),字彥輔,自號鳳亭子,宋代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人。嘉祜四年(1059)進士,曾任嶽州巴陵令、秘書丞,後任唐州、邠州知州等,官至司農少卿。所著《麈史》,對當時的製度和一些古跡的考究,較為精到。

【原文】

嘉祐癸巳之歲,呂巧臣兄自江入秦。冬十二月,宿於北華之野狐泉店。到時日晚,勢尚早,逆旅喧哄。呂巧臣乃與予同登南坡蘭若,訪僧日義海,氣貌甚清,談吐亦雅,中夜圍爐,設茶果待客頗勤,因話三峰①事。海曰:

去年初秋一日,日迨暮,有士人風格峻整,麻衣芒履,荷笠而來投宿者。問其所至?姓氏誰何?答曰:“元衝,姓王。來自天雄,性甘隱遯,好奇為心,所遊陟諸山名跡,盡東南之美矣。惟有華山蓮花峰②之秀異未覿,今則力役一登爾。”

海師謂之曰:“茲山峭拔若削,自非馭風憑雲,亦無有去理。”

元衝曰:“賢人勿謂天不可升,但慮無其誌耳。仆亦之華陽川,中有路,誌其幽尋焉。”

海觀其辭氣壯厲,亦然之。元衝曰:“某明日且去。其日當留山址。計其五千仞為一句之程,亦足矣。既上,當煠火為信。至時,可乘桃林南野望。”

翌日,元衝發笈取一藥缶,並火金懷之而去,義海書於屋壁。

期一日,至桃林宿。明日平曉,嶽色晴明,無纖翳。佇立數息間,有白煙一道,歘起蓮花峰頂。海秘之不言,複歸。

二旬而元衝至,歇定乃言曰:“前者既入華陽川中,尋微逕,縈紆至蓮花峰下,憩止一宿,方登。初登也,雖險峻,猶可垂足以跡,困則伏於石庵中,暮亦如之。既及華三分之一,則壁立群嶂,莓苔冷滑,石罅縱橫,僅容半足。乃以死誓誌,作氣而登,時遇石發垂下,接之以升。再一旬而及峰頂,廣約百畝。中有池,亦數畝,菡萏方盛,濃碧鮮紅。四旁則巨檜喬鬆,竦擢於霄漢,餘奇花芳草不可識。池側有破鐵舟,觸之則碎。周覽已,乃取火金敲之,揉枯荄以承之,大木亦有朽仆於地者,拉其枝幹煠火焉。既而循池玩花,將取數葉,又思靈境不可瀆,隻采取落葉數片,及鐵舟寸許懷之。一宿乃下,下之危峻複倍於登陟時。”

海不覺前席,執元衝手曰:“君固三清③之奇士也!不然,何以臻茲。”於是,元衝以蓮葉、鐵贈義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