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宋代遊記(5)(1 / 3)

爆流泉在城之西南。泉,濼水⑤源也。山水彙於渴馬崖,洑而不流,近城出而為此泉。好事者曾以穀糠驗之,信然。往時漫流,才沒脛,故泉上湧高三尺許。今漫流為草木所壅,深及尋丈,故泉出水麵才二、三寸而已。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檻泉,又立檻泉坊,取《詩》義而言。然土人呼爆流如故。爆流字又作趵突,曾南豐雲然。金線泉有紋若金線,夷猶池麵。泉今為靈泉庵,道士高生妙琴事,人目為琴高,留予宿者再。進士解飛卿好賢樂善,款曲周密,從予遊者凡十許日,說少日曾見所謂金線者。尚書安文國寶亦雲:“以竹竿約水,使不流,尚或見之。”予與解裴回泉上者三四日,然竟不見也。杜康泉今湮沒,土人能投其處。泉在舜祠西廡下,雲:杜康曾以此泉釀酒。有取江中泠水與之較者,中泠每升重二十四銖,此泉減中泠一銖。以之瀹茗,不減陸羽所第諸水雲。舜井二,有歐公詩,大字石刻。《甘露園紀·曆下泉》⑥雲:“夫濟遠矣,初出河東王屋曰沇水,注秦澤,潛行地中;複出共山,始曰濟。故禹書曰:道沇水東之,逾溫,逾墳城,入於河。溢於滎,洑於曹濮之間,乃出於陶丘北,會於汶,過曆下濼水之北,遂東流。且濟之為瀆⑦,與江、淮、河等大而均尊。獨濟水所行道,障於太行,限於大河,終能獨達於海,不然則無以謂之瀆矣。江、淮、河行地上,水性之常者也;濟或洑於地中,水性之變者也。”予愛其論水之變與常,有當於予心者,故並錄之。珍珠泉今為張舍人園亭,二十年前,吾希顏兄嚐有詩。至泉上,則知詩為工矣。凡濟南名泉七十有二,爆流為上,金線次之,珍珠又次之,若玉環、金虎、黑虎、柳絮、皇華、無憂、洗缽及水晶潭,非不佳,然亦不能與三泉侔矣。

此遊至爆流者六、七,宿靈泉庵者三,泛大明湖者再。

遂東入水柵。柵之水名繡江,發源長白山下,周圍三四十裏,府參佐張子鈞、張飛卿觴予繡江亭,漾舟荷花中十餘裏,樂府皆京國之舊。劇談豪飲,抵暮乃罷。留五日而還。道出王舍人莊。道旁一石刻雲:隋開皇丙午十二月鉛珍墓誌。珍巴郡武昌人,學通三家,優遊田裏,以壽卒。誌文鄙陋,字以巴為已,蓋周隋以來俗書傳習之弊。其雲葬山之西者,知西南小丘為炮山也。以歲計之,隋開皇六年丙午,至今甲午,碑石出壙中,蓋十周天餘一大衍⑧數也。道南有仁宗時侍從龍圖張侍郎掞讀書堂。讀書堂三字東坡所書,並範純粹律詩,俱有石刻。掞字叔文,自題:仕宦之後,每以王事至某家,則必會鄉鄰甥侄,盡醉極歡而罷,各以歲月為識。叔文有文譽,仕亦達,然以榮利之故,終身至其家三而已。名宦之役人如此,可為一歎也。

至濟南,又留二日,泛大明,待杜子不至。明日,行齊河道中,小雨後,太山峰嶺曆曆可數。兩旁小山間見層出,雲煙出沒,顧揖不暇。恨無佳句為摹寫之耳。

【注釋】

①濟南:府名,治所在山東曆城(今山東省濟南市)。

②河朔:黃河以北地區的泛稱。

③太山:即東嶽泰山,在山東省泰安縣。

④大佛頭嶺:一名佛慧山,在濟南市東南。

⑤濼水:源出於趵突泉,向東流為小清河。

⑥《甘露園記》:當為書名,不詳。

⑦瀆:單獨流入海的河流。

⑧十周天餘一大衍數:六百四十九年。周天,可能是指花甲,六十年為一花甲。

【賞析】

本文作於金亡後的第二年,記述了作者長達二十天的濟南之行。在寫法上,它是把二十天遊曆的所見所聞綜合起來,分門別類地加以敘述和說明。因此,本文的結構方式也就顯而易見。作者在文章開頭簡要介紹了濟南之行的時間、背景和動因之後,分成三個部分描寫濟南的名山、勝水、古跡文物。首先寫山。文中詳細介紹了濟南眾山的名稱和位置,其中又借助民間傳說、前人詩句以及曆史遺跡來突出名山之所以有名,而極少對它們作正麵的具體描寫。其次寫水。大明湖雖也著名,但作者隻以數語帶過,而將筆墨集中在描敘最富特色的泉上。濟南有泉城之稱,號稱有七十二泉;作者卻又突出了其中的趵突、杜康、金線三泉。同樣,極少正麵著筆於描繪泉的景色,而是抓住它們的另一種特色加以敘寫,如趵突泉時出時伏的奇特泉流、全線泉中有金線的傳說、杜康泉之水釀酒烹茶的佳美等,這樣也就突出了名泉之所以有名。然後寫古跡。其實,在寫山、寫泉時已經介紹許多濟南有名的古跡;而文章後部又具體寫了鉛珍的墓誌和張掞的讀書堂,並由此而引發出一番評論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