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宋代遊記(4)(1 / 2)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視山址環湊⑧,不見來路。周覽諸山,或紺或蒼;覆盂者,委弁者,蛟而躍、獸而踞者,不可殫狀。遠者晴嵐⑨上浮,若處於光豔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動人;凡陵⑩登,勝觀花焉。

土人雲,又有為小雪竇,為板錫寺,為四明洞天。餘興亦盡,不暇登陟矣。

【注釋】

①雪竇:山名,四明山支脈最高峰,在浙江奉化縣溪口鎮西北。遊勝最諸山:景致之美好超過群山。

②越信宿:過了兩夜。

③白蛇:比喻流水。

④野人:鄉下人,山裏人。

⑤奧處:深處。

⑥竇:洞穴,這裏指泉眼。

⑦羨衍:平坦延伸。

⑧山址環湊:群山環抱。

⑨晴嵐:晴天山中的霧氣。

⑩陵:同“淩”,上升。

【賞析】

本文記述了作者數日內、水陸兼行、暢遊雪竇山的經過。全文以刻畫景物為主,描寫生動,頗有情致。其中,山行一段最為精彩。先是以七座亭子為線索,寫山中所見,萬象紛呈,諸景畢現,卻又層次分明。繼寫登高遠眺所見,用筆不多,卻眼界開闊,想像飛騰,反映出作者對“自然動人”美學境界的追求。在描寫自然景物的同時,作者又點綴幾件人事,不但豐富了記述的內容,而且烘托了與遊興頗為協調的淳樸風情,表現出極強的山水審美意識,耐人咀嚼。文章從聞勝而往寫到遊畢興盡,起結自然,首尾一體,不管是動觀還是靜觀,都描寫得精美、細致。

全文語言簡潔,文筆清新,格調高雅,富有詩情畫意。末段交代幾處未及遊覽的景觀,既為此次遊覽作結,又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

金沙堆觀月記

【作者簡介】

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號於湖居士,宋代曆陽烏江(今安徽省和縣)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舉進士第一。曾被秦檜誣陷入獄,後任建康留守、荊南湖北路安撫使等職,以顯謨閣直學士退休。一生力主抗金。詩文效法蘇軾,其詞多表現憂國憂時的感情,風格豪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有《於湖居士文集》。

【原文】

月極明於中秋,觀中秋之月,臨水勝;臨水之觀,宜獨往;獨往之地,去人遠者又勝也。然中秋多無月,城郭宮室安得皆臨水?蓋有之矣,若夫遠去人跡,則必空曠幽絕之地,誠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獨行以夜而之空曠幽絕,蘄頃刻之玩也哉!今餘之遊金沙①堆,其具是四美者與?

蓋餘以八月之望過洞庭,天無纖雲,月白如晝。沙當洞庭、青草②之中,其高十仞,四環之水,近者猶數百裏。餘係船其下,盡卻童隸而登焉。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閬風、瑤台、廣寒之宮③,雖未嚐身至其地,當亦如是而止耳。蓋中秋之月,臨水之觀,獨往而遠人,於是為備。書以為金沙堆觀月記。

【注釋】

①金沙堆:位於湖南省洞庭湖中,是由湖沙堆積而成的小島。

②青草:青草湖,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③閬風:傳說中昆侖山上所謂“三山”之一。瑤台:傳說中昆侖山上用五色玉建築的台。廣寒:傳說中的月宮。

【賞析】

寫這篇遊記時,作者被免去官職,從桂林北上,途經洞庭湖,正逢中秋之日泊舟於金沙堆,獨自登上小島賞月,留下了這篇精美的小品遊記。

本文在寫法上十分別致。作者首先用接近一半的文字,以近似議論的筆調,層層遞進、正反相成,說明他金沙堆觀月“四美”俱全的獨特條件,表現了他不同凡俗的審美情趣和當時際遇下的孤獨心境。文章後半部敘寫觀月的經過。先寫中秋之夜晴空的明月,次寫金沙堆空曠幽遠的環境,再寫孤舟停泊,獨身而登,敘次井然而又同“四美”條件一一對應。正是在這種條件下,作者觀賞到了潔白的月光與金黃的沙色相輝映的奇特景致,體驗到了一種如臨仙境的內心感受,文末又以“四美”具備作結,把前後兩部分連結成一個藝術整體。作者運用流暢自然的語言來敘事寫景,抒情表意,意到筆隨,如行雲流水。

整篇文章結構嚴謹,前呼後應,尤其是文中所提“四美”更是讓讀者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月泉遊記

【作者簡介】

謝翱(1249~1295),宇皋羽,晚年自號晞秧發子。宋代福州長溪(今福建省霞浦縣)人。南宋末年,曾在文天祥的抗元部隊中任諮議參軍。入元不仕,漫遊東南各地,作詩文以明誌,不少作品寄寓對宋室淪亡的悲痛,詩風沉鬱。有《日希發集》。

【原文】

餘少慕初平叱石事①,知婺有金華洞、瀑泉之勝,而未知有月泉②也。月泉在浦江縣西北二裏,故老雲:其消長視月之盈虧。由朔至望,投梯其間,泉浸浸浮梯而上,動蕩芹藻,若江湖之浮舟擁苔於岸,視舊痕不減毫發;由望至晦,置竹井傍,以常所落淺深為候,隨月之大小畫痕竹上,當其日之數,旦而測之,水之落痕與石約如竹之畫。視甃間,滯萍蘚枯青相半,殆類水退人家,日蒸氣濕,牆壁故在,而浮槎遊木卉,棲泊樹石,隱隱可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