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賦以記事寫景切入,接以懷古抒情,但又用說理記事收結,情致灑脫,筆調悠然,千古稱絕。以寫景而言,江天風月,簫音嫋嫋,使人有臨境入畫之感;就抒情來說,古代英雄與主客落拓同樣涉小,麵對無邊的長江和長久的明月隻能樂極而悲,哀不自勝;由說理觀之,則有“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豁然開朗,雖為自我寬釋,亦不失榮辱不驚、得失能適的明智和達觀。全篇景、情、理融彙貫通,意境優美,情致瀟灑,理趣洞明,“學莊騷之法,無一句與莊騷相似。非超然絕倫之識,不能為也”,堪稱一篇妙絕千古的山水旅遊賦。
石鍾山記
【作者簡介】
略。
【原文】
《水經》雲:彭蠡①之口,有石鍾山②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鍾。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③,木包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餘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醜,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空石空然。餘固笑而不信也。至其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穀中者,或曰:“鸛鶴也。”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④如鍾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鞈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鞈⑤者,魏莊子之歌鍾也。古之人不餘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⑥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⑦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漢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釋】
①彭蠡:湖名,即今江西鄱陽湖。
②石鍾山:位於江西湖口縣,有兩山,一在城西,濱臨鄱陽湖,曰上鍾山;一在城東,臨大江,曰下鍾山。
③清越:清亮高場。
④噌吰:擬聲詞,形容鍾聲。
⑤窾坎鏜鞈:形容鍾鼓撞出的聲音。
⑥殆:大體上。
⑦考:通“拷”,敲出。
【賞析】
這是篇帶考辯性的遊記,目的是探究石鍾山得名的真正原因。此文首先展示了一種“征實”、“疑辨”的態度,蘇軾之所以懷疑前人的說法,就是因為驗之常理而不合,“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由此可見酈道元水石相搏之說的謬誤;對李渤之說的懷疑,也是因循了類似的思路。這種懷疑呼應了下文對“事不耳聞目見而臆斷其有無”的批評。
文章最精彩的還是夜遊石鍾山一段,其所以引人入勝,乃在於一種探險氣氛的勾畫。作者對石鍾山之環境本十分陌生,卻偏偏選擇夜晚泊舟前往,這就不是一般的科學考察,而顯出探幽尋秘的意趣。山間淒厲的鳥鳴、狀若猛鬼的大石,無一不烘托出探險的恐怖,而石鍾山“大聲發於水上”,則把恐怖的氣氛推向頂點,但作者要尋找的答案,正在這驚心動魄的時刻豁然展現。
全文首尾呼應,重點突出,筆法流暢,有敘述、有描摹、有議論、有人有景、有性有理、有聲有形有色,運筆自如,遊刃有餘,顯示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此文並非一篇科學論文,它的妙處不會因為結論正確與否而受影響。
遊龍井記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北宋詞人。字少遊,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省)人。進士出身,曾任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等職。政治上傾向舊黨,被目為元祐黨人,屢遭貶謫。他早年就與蘇軾交遊,文辭為蘇軾所賞識,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合稱為“蘇門四學士”。其詞輕婉秀麗,多寫戀情和身世之感,是婉約派大家之一,亦能詩善文。有《淮海集》遺世。
【原文】
龍井①舊名龍泓,距錢塘十裏。吳赤烏中,方士葛洪嚐煉丹於此,事見《圖記》。其地當西湖之西,淛江②之北,鳳篁嶺之上,實深山亂石之中泉也。每歲旱,禱雨於他祠,不獲,則禱於此,其禱輒應,故相傳以為有龍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