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泉者,山之精氣所發也。西湖深靚空闊,納光景而涵煙霏,菱芡荷花之所附麗,龜魚鳥蟲之所依憑,漫衍而不迫,紆餘以成文,陰晴之中,各有奇態,而不可以言盡也。故岸湖之山,多為所誘,而不克以為泉。淛江介於吳、越之間,一晝一夜,濤頭自海而上者再。疾擊而遠馳,兕虎駭而風雨怒。遇者摧,當者壞。乘高而望之,使人毛發盡立,心掉而不禁。故崖江之山多為所脅,而不暇以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內無靡曼之誘,以散越其精,外無豪悍之脅,以虧疏其氣,故嶺之左右,大率多泉,龍井其尤者也。夫蓄之深者,發之遠;其養也不苟,則其施之無窮。龍井之德,蓋有至於是者,則其為神物之托也,亦奚疑哉!
元豐二年,辨才法師元靜自天竺③謝講事,退休於洲山之壽聖院④。院去龍井一裏,凡山中之人有事於錢塘,與遊客之將至壽聖者,皆取道井旁。法師乃即其處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環而咒之,庶幾有慰夫所謂龍者。俄有大魚自泉中躍出,觀者異焉。然後知井之有龍不謬,而其名由此益大聞於時。
是歲,餘自淮南如越省親,過錢塘,訪法師於山中。法師策杖送餘於鳳篁嶺之上,指龍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遷;壯如淛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資陰陽之和,以養其源;推其緒餘,以澤於萬物。雖古有道之土,又何以加於此?盍為我記之?”餘曰:“唯唯。”
【注釋】
①龍井: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淛江:浙江,一名錢塘江。
③天竺:即天竺寺,在杭州靈陷山飛來峰。
④壽聖院:一稱龍井寺,建於唐代。
【賞析】
本文雖題為《遊龍井記》,但用筆的著力點既不在於記遊,也不在於寫景,而在於讚美龍井之德。首段說明龍井的舊名及其地理位置,引述有關的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為下文的展開創設了各種條件。主體部分,一是分析泉的成因,二是渲染有龍居之,到末段才敘寫龍井之遊,層次異常清晰。在我們看來,上述分析和渲染,其不符合科學道理之處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的用心在於把龍井人格化,通過它來讚頌那種不為華靡的美色所誘,不為威武的脅迫所屈服,涵養自身,造福萬物的美德。令人稱謂的是,作者為襯托龍井之德而濃墨重彩地描繪出西湖風光的秀麗優美,錢塘江潮的雄偉壯現,可謂匠心獨運。文章讚美龍井之德,前有大量的鋪敘烘染、說明議論加以突出,後借辨才法師的一段話直接點明,筆致幾經轉折,曲徑通幽而主旨顯豁。文中所敘人們於龍井祈雨必應的傳說和眾僧環井誦經的場麵,不僅從另一側麵烘托出龍井之德,而且渲染出龍井的神秘色彩,為文章增添了一番情趣。
整篇遊記,內涵深邃,構思奇特,筆法巧妙,是一篇頗具特色的遊記小品。
新城遊北山記
【作者簡介】
晁補之(1053~1110),北宋文學家。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人。元豐進士,為太學正,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著作佐郎。章惇執政,出知齊州,末幾,因《神宗實錄》失實,遭降貶。徽宗立,拜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官,未幾,以黨籍貶至地方。大觀末,知達州。其人善文章,工詩詞,而以散文成就最大,很為蘇軾欣賞,為“蘇門四學士”之一。著有《雞肋集》、《晁無咎詞》、《琴趣外篇》等。
【原文】
去新城①之北三十裏,山漸深,草木泉石漸幽。初猶騎行石齒②間。旁皆大鬆,曲者如蓋,直者如幢,立者如人,臥者如虯。鬆下草間有泉,沮洳伏見③;墮石井,鏘然而鳴。鬆間藤數十尺,蜿蜒如大蟲元。其上有鳥,黑如鴝鵒,赤冠長喙,俯而啄,磔然有聲。稍西,一峰高絕,有蹊介然④,僅可步。係馬石觜,相扶攜而上。篁筱仰不見日,如四五裏,乃聞雞聲。有僧布袍躡履來迎,與之語,蘋⑤而顧,如麋鹿不可接。頂有屋數十間,曲折依崖壁為欄楯,如蝸鼠繚繞乃得出,門牖相值⑥。既坐,山風颯然而至,堂殿鈴鐸皆鳴。二三子相顧而驚,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莫,皆宿。
於時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視星鬥皆光大,如適在人上。窗間竹數十竿相摩戛⑦,聲切切不已。竹間梅棕,森然如鬼魅離立⑧突鬢之狀。二三子又相顧魄動而不得寐。遲明,皆去。
既還家數日,猶恍惚若有遇,因追記之。後不複到,然往往想見其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