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宋代遊記(3)(3 / 3)

【注釋】

①新城:宋時屬兩浙路,即後來的浙江新登縣,今屬桐廬縣。

②石齒:像牙齒一樣的碎石。

③沮洳:低濕的地方。伏見:時陷時現。

④介然:界畫分明。

⑤蘋:同“愕”,驚訝直視的樣子。

⑥門牖相值:門穿相對著。

⑦摩戛:相互撞出。

⑧離立:並立。

【賞析】

這篇遊記描寫了遊新城北山一晝夜間的所見所聞。作者緊緊抓住山中景物幽深奇特的特點,反複描摹渲染,極見工力,給讀者留下極深刻的印象,是一篇別有情趣的遊記。

本文共分為三部分。第一大段描寫了日間見到的山中景象。這一段又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部分寫騎行入山時見到的景物,先寫沿途景物,然後圍繞鬆樹展開描寫,寫鬆下的流泉,鬆間的長藤和鬆樹上啄木有聲的鳥,層次分明,曆曆可見。後部分寫步行時所見到的景物,突出描寫山頂佛寺的幽僻和清虛以及山僧的怪誕。第二段描寫夜宿山中的情景。竹竿相摩戛,梅棕如鬼魅,陰森可怖,難以入睡,天即明便都匆匆離去。最後一段是幾句結語。歸來後無法忘懷,因此寫作這篇遊記。

作者運用獨到的寫作技巧。寫景狀物,大量形象的描寫和生動的比喻,真正做到了繪形繪影,繪聲繪色,描摹之致;敘事記人,寥寥數語就能達到具體逼真,生動傳神;抒發感情,借助於寫景,敘事、記人而傳達給讀者,不露一絲痕跡。通過以上技巧作者營造出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大大的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雪竇遊誌

【作者簡介】

鄧牧(1247~1306),宋末元初思想家、散文家,世稱文行先生。字牧心,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出身貧寒,淡薄名利。宋亡,入元不仕,往來於吳越之間,漫遊東南名山,晚年隱居在餘杭九鎖山洞霄宮,經月不出,自號九鎖山人、大滌隱人、三教外人。鄧牧是一位具有進步思想的士人,並幻想建立一個以上古時代為藍圖的沒有壓迫的烏托邦式的社會,寫過許多抨擊黑暗現實的文章,有《洞霄圖誌》、《洞霄詩集》、《伯牙琴》等。

【原文】

歲癸巳春暮,餘遊甬東,聞雪竇遊勝最諸山①,往觀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裏下北堰達江。江行九折,達江口。轉之西,大橋橫絕溪上,覆以棟宇。自橋下入溪行,九折達泉口,凡舟揖往還,視潮上下,頃刻數十裏;非其時,用人力牽挽,則勞而緩焉。初,大溪薄山轉,岩壑深窈,有曰“仙人岩”,巨石臨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雞洞”,相傳鑿石破山,有金雞鳴飛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澀,曳舟不得進,陸行六七裏,止藥師寺。寺負紫芝山,僧多讀書,不類城府。越信宿②,遂緣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環,遙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蓋澗水爾。桑畦麥隴,高下聯絡,田家隱翳竹樹,樵童牧豎相征逐,真行圖畫中!欲問地所曆名,則輿夫樸野,不深解吳語,或強然諾,或不應所問,率十問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為梁,首尾相齧。廣三尺餘,修且二百跬,獨野人④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廢者,間有誦聲出廊廡,久聽不知何書,殆所謂《兔國冊》耶?漸上,陟林麓,路益峻,則睨鬆林在足下。花粉逆風起為黃塵,留衣襟不去,他香無是清也。

越二嶺,首有亭當道,髹書“雪竇山”字。山勢奧處⑤,仰見天宇,其狹若在陷井;忽出林際,則廓然可朗,一瞬百裏。次亭曰“隱秀”,翳萬杉間,溪聲繞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華”,多留題,不暇讀;相對數步為漱玉亭,覆泉,竇⑥雖小,可汲,飲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為兩。先朝禦書“應夢名山”其上,刻石其下——蓋昭陵夢遊絕境,詔圖天下名山以進,茲山是也。左折鬆徑,徑達雪竇;自右折入,中道因橋為亭,曰“錦鏡”——亭之下為圓池,徑餘十丈,植海棠環之,花時影注水涘,爛然疑乎錦,故名。度亭,支徑亦達寺,而繚曲。主僧少野,有詩聲,具觴豆勞客,相與道錢塘故舊。止餘宿;餘度詰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錦鏡出,瀉落絕壁下潭中,深不可計。臨崖端,引手援樹下顧,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練,觸崖石,噴薄如急雪飛下,故其上為飛雪亭。憩亭上,時覺沾醉,清談玄辯,觸喉吻動欲發,無足與雲者;坐念平生友,悵然久之。寺前秧田羨衍⑦,山林所環,不異平地。然側出見在下村落,相去已數百丈;仰見在上峰巒,高複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