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宋代遊記(4)(2 / 2)

餘與友人陳君某至,適望後二日。陳君指萍與草,以為斯泉虧落之驗。蓋衝漠目關兆間,盈虛消息之理與山川呼吸往來之氣,相值而不爽也如此。非必有神物主之,如雜書怪錄所謂巨魚吞吐雲也。

泉傍舊為堂,祠朱、呂二先生。環闌楯甃上,環詩亭上,四顧煙雲竹樹複環泉若亭,不敢左。其東北之山曰仙岩③者,遠望類芝草浮空而立,若皆有所待於斯泉而向焉者。予方謀日遊其間,與月約盈虧、泉約消長,與山約無盈虧、消長,亙來今以老。

吾詩有述仙岩之遺跡。約餘遊岩之麓者,將龡《鹿鳴》之引以擬笙鶴,曰:子欲窮山中之勝,而憚以足赴目乎?餘欣然從之,故書泉之本末,以紀茲遊之始。

【注釋】

①初平叱石事:傳說中的古代仙人皇初平,號赤鬆子。相傳他牧羊時走進金華洞得道成仙,其兄尋來,他對周圍白石喝聲“羊起!”石變成羊。或傳金華洞附近的赤鬆山就是皇初平叱石的地方。

②月泉:據本文,月泉在“在浦江縣西北二裏”,浦江縣今屬浙江省。

③仙岩:山名,又名仙華山。

【賞析】

本文所記述的月泉,實為世上所罕見。文中開頭簡介月泉所在地點之後,立即點明它獨有的奇異之處:“泉水消長視月之盈虧”。緊接著詳細地說明了對月泉這種奇特自然現象所作的細致的觀察和測試:上半月投梯以測泉水之逐日上漲,下半月置竹以測泉水的逐日下落。其結果是“視舊痕不減毫發”,從而證明了泉之消長視月之盈虧,不僅月月年年都是如此,而且其逐日升降的深淺度也有定數。這段說明性文字寫得明確而又生動。接著作者就月泉奇跡推論宇宙間萬事萬物相互聯係的道理,雖未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卻表現了他不相信神靈主宰一切的觀點,使文章富於理趣。至此,作者才將筆鋒轉為記遊寫景,簡筆勾勒出月泉四圍的景致。然而又立即一轉,由遠眺仙岩山而萌生遐想,抒寫自己與月、與泉、與山相約,“亙來今以老”的心願,隱晦地表達出自己作為宋朝遺民信守舊誌、終老不變的心誌。全文描述景物,說明事理,寄寓感慨,表述心誌,筆致幾經轉折,筆法幾經變化,內涵深遂,語言古奧,體現出作者孤峭勁拔的行文風格。

濟南行記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金代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中進士。曾任鎮平等縣縣令、引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等職。金亡不仕,過了二十多年的遺老生活。他是北方鮮卑族的一位著名文學家,工詩、文,善詞、曲,而以詩詞創作成就最大,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有《遺山先生文集》等。

【原文】

予兒時從先隴城府君官掖縣,嚐過濟南①,然但能憶其大城府而已。長大來,聞人談此州風物之美,遊觀之富,每以不得一遊為恨。

歲乙未秋七月,予來河朔②者三年矣。始以故人李君輔之之故,而得一至焉。因次第二十日間所遊曆,為行記一篇,傳之好事者。

初至齊河,約杜仲梁俱東。並道諸山,南與太山③接,是日以陰晦不克見。至濟南,輔之與同官權國器置酒曆下亭故基。此亭在府宅之後,自周齊以來有之。旁近有亭,曰環波、鵲山、北渚、嵐漪、水香、水西、凝波、狎鷗。台與橋同曰百花芙蓉,堂曰靜化,軒曰名士。水西亭之下,湖曰大明,其源出於舜泉,其大占城府三之一,秋荷方盛,紅綠如繡,令人渺然有吳見州渚之想。大概承平時,濟南樓觀天下莫與為比;喪亂二十年,惟有荊榛瓦礫而已。正如南都隆德故宮,頹圮百年,澗溪草樹,有荒寒古淡之趣。雖高甍畫棟,無複其舊;而天巧具在不待外飾而後奇也。

幾北渚亭,所見西北孤峰五,曰匡山;齊河路出其下,世傳李白嚐讀書於此曰粟山;曰藥山,以陽起石得名;曰鵲山,山之民有雲:每歲七、八月烏鵲群集其上,亦有一山皆曰鵲時,此山之所以得名歟!曰華不注,太白詩雲:“昔歲遊曆下,登華不注峰。茲山何竣秀,青翠如芙蓉。”此真華峰寫照詩也。大明湖由北水門出,與濟水合,彌漫無際,遙望此山,如在水中,蓋曆下城絕勝處也。

華峰之東,有臥牛山。正東百五十裏鄒平之南,有長白山;範文正公學舍在焉,故又謂之黌堂。嶺東十裏有南北兩妙山,兩山之間有閔子騫墓,西南大佛頭嶺④下有寺。千佛山之西有函山,長二十裏所,山有九十穀,太山之北麓也。太山去城百裏而近,特為函山所礙,天晴登北渚,則隱隱見之。曆山去城四、五裏許。山有碑雲:“其山修廣,出材不匱。”今但兀然一丘耳。西南少斷有蠟山,由南山而東,則連亙千裏,與海山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