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宋代遊記(5)(3 / 3)

日既入,輕煙浮雲,與暝色會。少焉,月出,寒陰微明,散布石上。鬆聲翛然自萬壑來。客皆悚視寂聽,覺境愈清,思愈遠。已而相與言曰:“世其有樂乎此者歟!”酒醺,談辯蜂起,各主其家山為勝,如郭主太華,劉主茲,餘主王官、五老,更嘲迭難不少屈。玉峰坐上坐,亦怡然一笑。《詩》所謂“善戲謔兮,不為虐兮”④者是也。至二鼓,乃歸,臥東軒。

明旦複來,各有詩識於石。午,飯主僧丈室。已,乃循嶺而東。徑甚微,木甚茂密,僅可通馬行。又五裏,至玉泉寺。山勢漸頗隘,樹木漸稀闊,顧非龍山⑤比。寺西,峰曰望景台,險甚。主僧導客以登,曆斁崟,坐盤石,其旁諸峰羅列,或偃或立,或將仆墜,或屬而合,或離而分,賈奇獻異,不一狀。北望川口,最寬舒。金城原野,分畫條列,曆曆可數。桑幹一水,紆繞如玦,觀覽曠達,此玉泉勝處也。

從此歸,路峻不可騎,皆步而下。重溪峻嶺,愈出愈奇。抵暮,乃得平地,宿李氏山家。

臥念茲遊之富,與夫昔所經見,而不能寐。若太華之雄尊,五老之巧秀,女兒之婉嚴,烏權、白馬之端重,茲山固無之。至於奧密淵邃,樹林薈蔚繁阜,不一覽而得,則茲山亦其可少哉!人之情大抵得於此而遺於彼,用於所見而不用於所未見,此通患也。今中書令湛然公紀西域事,稱金山之秀,李子微貽友書論和林之勝,有過於中州者。不知天壤之間,六合之內,複有幾龍山也。因觀山,於是乎有所得,徒以文思淺狹,且遊之亟,無以盡發山水之秘。異時當同二三友,幅巾藜杖,於於而行,遇佳處輒留,更以筆劄自隨,隨得隨記,庶幾茲山之仿佛雲。

己亥歲七夕後三日,王官麻革記。

【注釋】

①女兒:山名,在今河南省宜陽縣西,烏權:山名。白馬:白馬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②渾源:縣名,即今山西省渾源縣。

③渾水:源於渾源縣東北,流入桑幹河。

④“善戲謔兮,不為虐兮”:語出《詩經·衛風湛奧》,意思是很善於打趣,卻又不過分。

⑤龍山:在今山西省渾源縣西南,又名封龍山。

【賞析】

本文記述了作者龍山二日遊,向讀者展現了遠離中原的塞外山水風光。文章按照遊記寫作的慣例,依出遊者的遊蹤為線索來記敘描寫,但在構思上獨具特色。作者不是一般地把記遊和寫景結合在一起,而是以自己的情趣、遊興、感受以及情感的起伏變化,作為行文的內在線索,層層敘寫,引導著讀者步步進入勝境,飽覽那裏的景物風光。在開始記遊之前,寫了魏玉峰特意等待文士同遊龍山之事。這些都不是虛置的筆墨,正是作者為寫龍山之遊所作的鋪墊,也是為讀者設下的層層懸念。寫遊山,起初是“未有奇”,不久就“始異之”,把讀者漸漸帶入奇境。再而,如見山木之狀而神駭目眩,得清泉而飲酒題名,聞花香而覺幽遠可愛,得高岡即快步而登,望深穀而毛骨悚然,覽平川而徜徉良久,登絕頂而頓覽龍山之大全,觀月色、聽鬆濤而覺境清思遠,遊玉泉寺而覺觀覽曠達等等,真是佳境迭現,情景相融,引人入勝。此次遊山的情感高潮放在了對眾遊客飲酒談辯場麵的描寫。文末的一段議論更是新穎別致,再次突顯龍山之勝,層層抒寫,照應開頭,總括全文,使文章結構完整緊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