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山記
【作者簡介】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元代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青年時即有文名,被薦為東平學正,後任監察禦史,因直言敢諫,批評時政,為權貴所忌而免官。後複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後辭官歸隱,屢召不赴。天曆二年(1329),關中大旱,出任陝西行台中丞,辦理賑災,積勞成疾,死於官舍。他是元代著名散曲家,亦能詩、文、賦。有《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雲莊類稿》。
【原文】
綽然亭西三四裏,有雙山曰標①。各廣四十畝,童無樹林。東西並峙,皆青石疊矗,勢陂陀可步而上。按《輿圖經》無其名,蓋土人以旁無他山,惟此若標可望,故以名之。其居東者,上有洞如屋,可避風雨。
泰定甲子三月,命童攜酒肴,偕館客清江諭仁本登焉。始有小勞,既戾其上,神超氣逸,身欲羽飛。環視眾山,手若可即。其聯岩屬巘,盛於東南,而微殺於西北。諸支流之水,縈絡交碧,練橫繩引,析而複合。蓋郊外可登眺者,莫此勝焉!
嚐欲構亭其上,時杖履往來,以豁心目,因仍未暇。既而坐洞屋中,出觴更酌,詠古人閑適之詩,如陶、謝、韋、柳②者數篇,其清歡雅思,悠悠而集,若世若形,兩忘其所恃。加以煙嵐坌湧,相與冥合,窅乎不知餘之為山,而山之為餘也!
於是,仁本舉酒相屬曰:“樂也哉,公之遊乎,殆不可以無記!”遂書而貽之。
【注釋】
①雙山:東西兩山,相距裏餘,當時都稱標山。現東邊的叫鳳凰山,西邊的仍叫標山,在今山東省濟南市北郊。
②陶:指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謝:指南朝山水詩人誘導靈運。韋:指唐代山水詩人韋應物。柳:指唐代文學家柳宗元,他以山水遊記著稱,也寫過一些山水詩。
【賞析】
本文寫於作者曆經仕途坎坷、辭官歸隱後的第三年,充分表現了他恣情山水、以隱居為樂的情懷,也暗含著對元朝政治的不滿。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把寫景記遊和抒發感情緊密結合在一起,其中又以抒情為主。開頭介招標山的位置、山形山色和名稱來由及其特點,談不上有什麼奇特秀美的景致。然而作者卻對它情有獨鍾,在一種閑適恬淡的心情下,帶上酒菜,偕同得意門生前往登山。一登上山頂,就立即獲得一種神氣超逸、飄然欲仙的感受;然後由情及景,描繪出一幅眾山聯立、群水縈繞的山水圖畫,從而感歎標山之勝,就在於可以登高眺望,以豁心目。接著寫洞中野宴,師生對飲誦詩。古代著名詩人那些優遊山水、吟詠性情的詩篇,使作者又獲得一種清歡雅思時隱時現的特殊感受;接著又由情及景,描繪出雲霧蒸騰、山色隱現的景象,使主觀情境和客觀景境融為一體,達到了一種莊生夢蝶、物我合一的境界,一切世事的煩擾,人生的辛酸,全然得到超脫。
全文篇幅短小,章法嚴謹,格調清新明快,文筆幹淨利落,在元代文學中,不愧為一篇優秀的山水遊記作品。
大龍湫記
【作者簡介】
李孝光(1284~1350),字季和,號五峰,樂清(今屬浙江)人。元代文學家。前期隱居於雁蕩山五峰下,聚徒講學,傳道授業,文辭敏捷,與姚燧、吳澄、虞集並列為元四家。著有《五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