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元代遊記(2)(2 / 2)

兩山下,石罅迸出數泉,極清冷;惟東稍北三泉,冬月溫,曰溫泉。西稍北,岸河下一潭,極深,相傳有靈物居之,曰黑龍潭。

兩岸間,昔人鑿為大洞,為小龕,不啻千數。琢石像諸佛相、菩薩相、大士相、阿羅漢相、金剛相、天王護法神相,有全身者,有就崖石露半身者。極巨者丈六,極細者寸餘。趺坐者、立者、侍衛者,又不啻萬數。然諸石像舊有裂釁,及為人所擊,或碎首,或損軀,其鼻、其耳、其手足或缺焉,或半缺、全缺。金碧裝飾悉剝落,鮮有完者。

舊有八寺,無一存。但東崖巔有壘石址兩區,餘不可辨。有數石碑,多仆,其立者僅一二,所刻皆佛語,字剝落不可讀,未暇詳其所始。今觀其創作,似非出於一時。其工力財費,不知其幾千萬計。蓋其大者,必作自國君,次者必王公貴戚,又其次必富人而後能有成也。

然予雖不知佛書,抑聞釋迦②乃西方聖人,生於王宮,為國元子,棄尊綱而就卑辱,舍壯觀而安僻陋,棄華麗而服樸素,厭濃鮮而甘淡薄,苦身修行,以證佛果③。其言曰“無人我相”,曰“色即是空”,曰“寂滅為樂”。其心若渾然無欲,又奚欲費人之財,殫人之力,鐫鑿山骨,斫喪元氣,而假於頑然之石,飾金施彩,以驚世駭俗為哉!

是蓋學佛者習妄迷真,先已自惑,謂必極其莊嚴,始可聳人瞻敬,報佛功德。又操之以輪回果報之說,謂人之富貴、貧賤、壽夭、賢愚,一皆前世所自為,故今世受報如此。今世若何修行,若何布施,可以免禍於地獄,徼福於天堂,獲報於來世。前不可見,後不可知,迷人於恍惚茫昧之塗。而好佛者溺於其說,不覺信之深,而甘受其惑,至有舍身、斷臂、施財,至為此窮報之功。

設使佛果誇耀於世,其成之者,必獲善報,毀之者必獲惡報,則八寺巍然,諸相整然,朝鍾暮鼓,緇流慶讚,燈燈相續於無窮,又豈至於蕪沒其宮,殘毀其容,而荒涼落寞如此哉!殊不知佛稱仁王,以慈悲為心,利益眾生,必不徇私於己而加禍福於人,亦無意於炫色相以欺人也。

予故記其略,複為之說,以解好佛者之惑,又以戒學佛者毋背其師說以求佛於外,而不求佛於內,明心見性,則庶乎其佛之徒也。

【注釋】

①龍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南,伊河之西有龍門山,河東有香山。現存北魏至唐所建石窟一千多處,稱之為龍門石窟。

②釋迦:即釋迦牟尼。

③佛果:佛教的結果,指修行學佛而證悟佛教的真諦。

【賞析】

這是一篇以議論見長的遊記。文章開頭簡略地介紹了龍門石窟的地理位置,描繪了那裏的山水景物,接著對石窟佛像作了詳略的介紹,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壯觀的著名古跡圖卷。接著,作者把筆鋒一轉,著重描寫石窟佛像殘缺破損的情狀,以及龍門八寺的廢墟,指出其建築與製作費時之長,耗資之大,非極權巨富者不能為,由此而引出下文的一大篇議論。作者的議論,直把矛頭指向那些名為虔誠敬佛,實則炫耀自身的“好佛者”,抨擊封建統治者推行迷信、愚弄百姓的行為。首先從正麵引述佛祖苦身修行的行為,引述佛教的有關教義,一針見血地指出“好佛者”的作為恰恰違背了佛的本意;接著從反麵揭露“好佛者”迷信於虛妄之說,並用以迷惑他人的行徑;隨之又由假設而推出種種結果,反證“好佛者”所為並非佛的本意。最後說明作者寫作本文的警示勸戒的用意。

整篇文章結構分明,層次清晰,議論精彩極富說服力,且立意精當,說理透辟,筆調詼諧,語言犀利,讀來感到暢快淋漓而又富有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