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元代遊記(2)(1 / 2)

幹山誌

【作者簡介】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東維子,元代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泰定四年(1327)進士。元末為江西儒學提舉。晚年居鬆江。張士誠在江南起事,屢召不至。明太祖於洪武二年(1369)遣使征召修禮樂書,不仕。不久被放還山。他是元代文學家、書法家,工詩能文善書。有《東維子集》、《鐵崖文集》等。

【原文】

華亭地岸海,多平原大川,其山之聯絡於三泖之陰者十有三,名於海內者九其一,曰幹山①,又九之甲也。世傳夫差王塚幹將其上,故名。其形首昂脊弓,肩髀礧礧狀馬,又雲天馬。

至正癸卯四月十有八日,洪生駕黑樓船邀予出南關,泛白龍堆②北行,過沈涇,至皇父林西小溪。蛇行六七裏,抵山麓。命謝公屐③躡峻磴。及半山麻鬆溪,丹室道士郭常作茗供,題詩壁間。更肩輿上絕頂,借盤石踞坐,俯視眾山累累,如子立膝下。佛宮老宇離立於旁,瓦次鱗鱗,雜出藂樹間。桑丘麥畝,連綿錯繡,儼然如輞川畫苑也。鳥有婆餅焦者,時聲於耳。冷風鏘然起鬆,雨滴衣帽,使人肌骨慘懍。

下山,生之外氏張景良請移舟,旋山而北若幹步,鬥折三矢地,怪石夾插,類剖蚌拔土特起,類跳狼躩豹,木皆鸞回風翥。頂懸碧蘿若縷索,下有軒四程,名碧蘿窗。掃榻就坐,窗洞開,野香襲人,若術芝。良父梓山公幾八秩,扶藜出,肅客,已而燕客於軒,複出子女羅拜。公躬奉觴為餘壽,予複觴之曰:“劫灰④一吹,閱十年,無地不燼礫,公獨在不劫地,又時與一輩高人韻士徜徉山水,謂東南之慶人福地,非耶?”於是主客交歡,酒不計量,頹然就醉,不覺日在牖西。是日,宿東崦曹氏玄修精舍。

明旦,奠雲西處士墓,放舟山南,訪金山衛餓夫鄭道士,不值。又沿流經石氏醉癡門邂逅。捉月時,李份邀予飲蠢石軒笴隱生,餘謹陪飲,賦蠢石詩,書於東窗,夜乘月歸,凡題某氏、某軒、某齋舍,凡若幹,所入《鐵雅集》。會稽抱遺叟楊維楨試老陸樂墨書。

【注釋】

①幹山:在今上海市鬆江縣西北,又名天馬山。

②白龍堆:澤名,在泖湖中。

③謝公屐:南朝宋著名詩人謝靈運創製的一種登山用的木鞋。

④劫灰:佛教稱世界遭大難為“壞劫”,劫火毀壞世界,其灰燼叫“劫灰”。

【賞析】

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的一篇遊記,記述他兩天內遊覽幹山的經過。幹山地處江南水鄉,坐船遊山,本身就別有一番情趣。作者描繪登上山頂俯瞰的景致,誇稱是王維筆下的輞川山水,既點出了幹山風景的特色,也表達出作者向往王維隱居生活的心境。而在山腳下坐船迂回繞行所見的石、樹、藤、軒等景物和軒中聞到野草的芳香,也讓讀者領略到水鄉幹山的一種韻致。然而,作者在文章中寫景著墨並不多,隻是簡筆勾勒,略加點染;而把更多的筆墨用來記遊,敘述他會友遣懷的種種情景。這些敘述同文中的景物描寫相映襯,把幹山描繪成了一處幽深僻遠的隱逸勝境。作者在元末的戰亂之中避居鬆江,而今麵對新朝又以遣老自居,自懷清高而慶幸劫餘,就不免把這次遊山看作是“慶人福地”從而也點明了文章的主旨。

龍門記

【作者簡介】

薩都刺(約1308~?),字天錫,號直齋,先世為蒙古族,祖父始世居雁門(今山蹭西省代縣)。元泰定帝泰定四年(1327)進士,官至淮西江北道經曆。常遊曆山水,晚年寓居武林(今杭州市)。工於詩文,其詩多寫自然景物。有《雁門集》等。

【原文】

洛陽南去二十五裏許,有兩山對峙,崖石壁立,曰龍門①;伊水中出,北入洛河,又曰伊闕。禹排伊闕,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