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抵永春園,見肴核滿地,一髫童立花下。問二客何在,童雲:“遲公不來,出壺中酒飲,且賦詩大噱,酒盡,徑去矣。”予遂回廣慈,二君出迎。夏君曰:“子顏色有異,得無有虎恐乎?”予笑而不答。劉君曰:“是矣!子幸不葬虎腹,當呼鬥酒,滌去子驚可也。”遂同飲。飲半酣,劉君澄坐至二更,或撼之,至舞笑釣之,出異響畏脅之,皆不動。予與夏君方困,睫交不可擘,乃就寢。
又明日乙巳,上人出猶未歸,欲遊草堂寺,雨絲絲下,意不往,乃還。
按地理誌,江南名山,惟衡、廬、茅、蔣。蔣山固無聳拔萬丈之勢,其與三山並稱者,蓋為望秩之所宗也。晉謝尚,宋雷次宗、劉勔,齊周顒、朱應、吳苞、孔嗣之,梁阮孝緒、劉孝標,唐韋渠牟,並隱於此。今求其遺跡,鳥沒雲散,多不知其處。惟見蕘兒牧豎,跳嘯於淒風殘照間,徒足增人悲思。況乎一刻之來,一日萬變,達人大觀,又何足深較?予幸與二君得放懷山水窟,人事往樂,千金不人易也。山靈或有知,當使餘遊盡江南諸名山,雖老死煙霞中,有所不恨,他尚何望哉?他尚何望哉?
章君約重遊未遂,因曆記其事,一寄二君,一遺上人雲。
【注釋】
①鍾山:一名金陵山、紫金山,又名蔣山、北山,在今江蘇省南京市中山門外玄武湖東。
②秣陵:南京的別名。
③揚都:揚即揚州。
④部婁:同培塿,小土丘。
⑤弓:長度單位,每弓約五尺。
【賞析】
金陵是六朝故都,而鍾山則是它的重要屏障,許多帝王重臣、佛道名人、隱居之士曾寄跡於此,留下許多遺跡,是曆來文人墨客遊覽和憑吊的勝地。本文作者無疑也是其中一員,他熟諳曆史,學識豐富,在文章中通過記遊,詳盡地介紹了鍾山的各種名勝古跡及有關的曆史舊聞、佛教掌故。
作者善於寫景抒情。盡管文中談古述史多於描山繪水,但他在記遊當中,或者用細致的描寫,或者以簡筆勾勒,都能夠傳達出山水的神韻。作者身處元明交替之際,亂世紛爭,社會動蕩,所以往往借助敘史,抒發出曆史興廢、今昔滄桑之感;又往往通過記遊,抒發出恣情山水、樂而忘世之情,以至於表達出自己情願“老死煙霞中”的情誌。文中通過聯詩、談古、解衣、飲酒、打趣、酣睡等等細節的描寫,表現出與他同遊的兩位朋友不同的性格和情趣。作者用了較多的筆墨來表現自己的遊蹤:他獨自上山曆遊數十處名勝,專注於訪古探幽,顯示出淵博的知識和深刻的見解;他不顧身體困乏,奮力攀上山頂的行動,表現出堅定的意誌和頑強的毅力;尤其是關於他聽說山中猛虎傷人,在山上幾次心動的幾處敘述,透過心理活動和外部動作的描寫,袒露自己內心的疑懼、驚嚇和恐怖,又生動傳神地刻畫出一個文弱書生的形象,讀本頗有情趣。
鬆風閣記
【作者簡介】
劉基(1311~1375),字伯溫,明代青田(今浙江省青田縣)人。元朝末年進士,曾任江西高安縣丞、浙江儒學副提舉、浙東元帥府都事,後因觸犯權貴被革職,便放浪於紹興山水間。朱元璋起事後,他應征到應天(今南京市)協助其平定天下,為明朝開國元勳之一,官至禦史中丞、弘文館學士,封誠意伯。洪武四年(1371)辭官歸鄉,後因受左丞相胡惟庸誣陷,鬱鬱而死。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詩文作家,作品較多有《誠意伯文集》、《鬱離子》等。
【原文】
一
雨、風、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無形而有聲,惟風亦然。
風不能自為聲,附於物而有聲,非若雷之怒號,訇磕於虛無之中也。惟其附於物而為聲,故其聲一隨於物:大小清濁,可喜可愕,悉隨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屭贔①,雖附之不能為聲;穀虛而大,其聲雄以厲;水蕩而柔,其聲洶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駭膽而驚心,故獨於草木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