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裏。至則舍舟就輿,經平林淺塢間,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見,作泠泠琴築聲。予欣然停輿聽,久之而去。至白雲寺,謁魏公祠,憩遠公庵,然後由其麓狙木戈以上。山多怪石,若臥若立,若搏若噬,蟠拿撐拄,不可名狀。複有泉出亂石間,曰白雲泉,線脈縈絡,下墜於沼;舉瓢酌嚐,味極甘冷。泉上有亭,名與泉同。草木秀潤,可蔭可息。過此,則峰回磴盤,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於龍門。兩崖並峙,若合而通,窄險深黑,過者側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廣石覆之如屋。既入,則懍然若將壓者,遂相引以去。至此蓋始及山之半矣。
乃複離朋散伍,競逐幽勝。登者,止者,哦者,嘯者,憊而喘者,恐而醪者,怡然若有樂者,悵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雖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益上,覺石益怪,徑益狹,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憊矣。顧後者不予繼,乃獨褰裳奮武,窮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曠,坦石為地,拂石以坐,則見山之雲浮浮,天之風飂飂,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予超乎若舉,泊乎若休,然後知山之不負於茲遊也。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樹隱石蔽,愈索愈迷,遂困於荒茅叢筱之間。時日欲暮,大風忽來,洞穀唅呀,鳥獸鳴吼。予心恐,俯下疾呼,有樵者聞之,遂相導以出。至白雲亭,複與同遊者會。眾莫不尤予好奇之過,而予亦笑其惟怯頹敗,不能得茲山之絕勝也。
於是采菊泛酒,樂飲將半,予起言於眾曰:“今天下板蕩②,十年之間,諸侯不能保其國,大夫士之不能保其家,奔走離散於四方者多矣。而我與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於田裏,撫佳節之來臨,登名山以眺望,舉觴一醉,豈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離合之難保也,請書之於石,明年將複來,使得有所考焉。”眾曰:“諾!”遂書以為記。
【注釋】
①天平山: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是蘇州名勝之一。
②板蕩:《詩經·大雅》有《板》、《蕩》二篇,都是寫周厲王的無道,後人們用以指政局混亂,社會動蕩。
【賞析】
本文記述了作者和同伴一道於重陽佳節到天平山登高覽勝的經過。文章記遊寫景極富層次感。開頭交代出遊的時間、緣由和準備情況,繼而寫登山時所見的奇麗景物,再寫同伴們的遊山活動,接著寫獨自登上山頂的經過,最後寫眾人暢飲抒懷,一氣嗬成,結構緊湊。作者寫進山時所見的景物,順著遊蹤依次寫了古跡、怪石、甘泉、山亭、岩穀、石洞,井然有序;寫獨身探奇,也依著上山、極頂、下山的順序詳細敘寫,脈絡清晰。文章寫景逼真,抒情自然。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段來工筆描繪,把一景一物摹寫得栩栩如生;又以粗線勾勒的筆法,把同伴們各種不同的動作、神情一一勾畫出來,表現出他們不同的興致和感受。尤其是寫獨自登上峰頂一段,作者把敘事、寫景、抒情緊密結合在一起,抒發出自己超然忘世的感情,刻畫了自己被困山上時尷尬而恐懼的心態,令人讀來都感到順乎自然。作者此遊正逢亂世,因而篇末所發的一番感慨,也十分自然地把他的心態和情懷抒寫得淋漓盡致。
本文的語言精煉流暢,活潑生動,文辭卻清新自然,明白曉暢,毫無華麗誇飾之感。
遊龍門記
【作者簡介】
薛瑄(1392~1464),明文學家、地理學家,字德溫,號敬軒,河津(今屬山西)人。永樂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性剛直,不阿諛權貴,曾因觸犯宦官王振下獄。能詩善文,風格淡雅,人稱其所倡之學為“河東學派”,卒諡“文清”。所作山水旅遊詩文,多寫山西山水。有《薛文清公集》。
【原文】
出河津縣西郭門,西北三十裏,抵龍門下。東西皆層巒危峰,橫出天漢①。大河自西北山峽中來,至是,山斷河出,兩壁儼立相望。神禹疏鑿之勞,於此為大。
由東南麓穴岩構木,浮虛駕水為棧道,盤曲而上。瀕河有寬平地,可②二三畝,多石少土。中有禹廟,宮曰“明德”,製極宏麗。進謁庭下,悚肅思德者久之。庭多青鬆奇木,根負土石,突走連結,枝葉疏密交蔭,皮幹蒼勁偃蹇,形狀毅然,若壯夫離立,相持不相下。
宮門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③。步石磴,登絕頂。頂有臨思閣,以風高不可木④,甃甓為之。倚閣門俯視,大河奔湍,三麵臨激,石峰疑若搖振。北顧巨峽,丹崖翠壁,生雲走霧⑤,開闔晦明⑥,倏忽萬變。西則連山宛宛而去。東視大山,巍然與天浮。南望洪濤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煙村霧樹,風帆浪舸,渺然出沒,太華⑦,潼關,雍、豫諸山,仿佛見之。蓋天下之奇觀也。